top of page

專題

面對逆境創傷
建立自信不迴避

訪問 臨床心理學家何沐萌博士​

創傷後壓力症(PTSD)在醫學上分類為創傷及壓力相關的疾病,患者在身體或心靈經歷創傷後,常受創傷事件困擾,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恐懼或焦慮等消極思緒揮之不去。治療創傷後壓力症,與抑鬱症或焦慮症一樣,採用心理輔導也是常見的治療方法。

以逃避的方式來處理壓力
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患者同時會出現其他情緒病的症狀,如抑鬱症的緊張、憂鬱和焦慮,但與其他情緒病患者顯著不同的是他們,以逃避的方式來處理壓力,不願接觸勾起創傷回憶的資訊,例如不願看新聞報導,選擇躲在家中,以至改變日常生活。曾有個案,有一位年長患者因害怕染疫,拒絕如期前往醫院覆診。

患者可能不能接受自己,拒絕接受事實,作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控制不到自己的情緒,會發怒、罵人,甚至打人,腦海常會閃現創傷事件,情緒起伏很大,難以入睡,常做惡夢,專注力差,精神渾噩,甚至酗酒濫藥,只求逃避,讓自己麻木,與痛苦切斷。
 

本身有情緒問題或小時候受過創傷的人都較易患上PTSD。患者又以女性佔多數,可能女性較易感到恐懼,因而女性求助的比率較高。一個曾遭性侵的女子說她日飲6罐啤酒或一枝紅酒。

經歷創傷 不一定患PTSD
雖然創傷有機會令人患上PTSD,但也非必然,美國便有研究顯示,約7成美國成年人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次創傷事件,但當中很多人都不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造成創傷後壓力症的主要因素包括:
•精神或身體健康狀況
•於創傷事件中的情緒反應
•創傷類型
• 性別(研究顯示女性在一生中有可能經歷兩次創傷後壓力症)
•年齡
•情緒受支援程度
•創傷後其他壓力

受到創傷衝擊致發病 過程漫長
外國研究報告指出患者會在經歷創傷數年後,再遭遇與當年創傷有關的事情時,又或受外在刺激而發病,例如退伍軍人會在退役後回想在戰爭中殺人的場面,又如遭遇車禍會勾起當年的記憶,有些人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一段時間才患上PTSD。人生有很多令人沮喪的時候,讓人感到無法解決困局、感到無奈而默默患上此病,由受到創傷事件衝擊致發病,過程可以很漫長。

 

香港去年社會動盪不安,今年又遭受疫情衝擊,本地有大學就此作出研究,顯示近來創傷後壓力症的患者增多,因為疫情令很多人擔心失去工作,上班又擔心染病,社會各階層的人士都會精神緊張;時局也影響情緒,令人憂心,感覺人身不安全。面對香港目前的情境,很多人會感到無助和無奈,因此擔心香港在5-10年內會出現更多PTSD患者。
 

另一方面,本地公共衛生機構對精神專科服務供應不足,有些患者在公立醫院輪侯4個月才獲覆診一次,令患者更加擔心和恐慌,有人甚至緊張到十多日沒有大便,因情緒而影響到生理系統,進一步損害身體健康。而患者人數增加也會加劇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令醫療系統備受更大壓力,互為影響。

提升抗逆力 由日常生活開始
面對各種挑戰,時局不穩,疫症肆虐和世事萬變,個人應多注意改善情緒健康,提升自己的抗逆力。以下的建議雖然看似簡單,但對改善精神健康卻甚有幫助:
• 家人和朋友互相支持很重要,互相傾訴,尋求解決辦法。
• 不要否定自己的情緒。若發現有情緒問題,須了解和察覺問題因由。
• 一天之內不要長時間看手機,讓自己有空靜思。
• 保持日常生活正常,三餐有序,作息定時。別太晚睡覺。
• 習慣早睡,注意飲食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定期做身體檢查。


受疫情影響,待在家裏的時間多了,若情不自控地接收資訊,導致影響日常作息,必定會影響身體健康。又因為精神狀態不好,思路不清晰,亦會影響日常生活,產生負面情緒。惡性循環,身心俱損,不容忽視!

建立自信 不再迴避
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方法,除讓患者接受心理治療外,也有4-5成患者同時需要由精神科醫生診治,以精神藥物配合治療。有些人服藥半年便康復,有些人須終生服藥。治療所需時間因人而異,很難跟其他情緒病的治療長度比較,但愈早尋求治療愈有幫助。

 

在心理治療方面,關鍵是讓患者理解怎樣應付問題,輔導員需要時間與患者建立互信關係。患者常覺得迴避問題就不會感到恐懼,但長期迴避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社交,因此必須讓患者知道會有辦法解決問題,亦有人明白他的情況和幫助他。而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很重要,讓他感到有人關心,不會感到孤立。
 

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面對最大的挑戰,是要接受自己有能力處理問題。通常患者尋求輔導是因為困擾太大,須找渠道抒發,知道自己若再不處理問題會走上絕路。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輔導員最重要是幫助患者建立自信,讓他相信自己面對將來的情況時有能力應付,能找到解決方法,也讓他體會到有人幫助他,讓他擺脫孤單絕望的感覺。
 

曾患過PTSD並接受過治療的復康人士,對自己的情緒認知會較高,雖然他們也有復發的可能,這也許是受到自身解決問題的方法、價值觀和個人思維的影響,亦有可能是受外在情況刺激,以香港目前情況為例,經過社會事件,加上疫情衝擊,至今未見完結,當人感到無望或無能為力時,便較易再次患上PTSD,或治療過程會比較長。

PTSD症狀知多少
臨床心理學家何沐萌博士指出,每個人對創傷事件反應不一,有部分人於處理創傷經歷時可能會抑壓自己的情緒,創傷後壓力症可能在創傷事件發生幾個月後甚至幾年後才病發,影響日常生活。
 

創傷事件可能包括:
• 嚴重的意外,如車禍、天災
• 感到生命受到威脅
• 成長過程中曾有被虐待經歷(暴力虐打、強暴或被性侵犯)
• 經歷極端暴力或戰爭
• 參與軍事戰鬥
• 親眼看見他人受傷或被殺
• 在困擾狀況下同時經歷摯親離世

 

以下因素可能會令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較容易患上創傷後壓力症,或令人所經歷的問題更嚴重:
• 受到重覆的傷害
• 身體受傷或感到疼痛
• 缺乏社交支援(朋友、家人)
• 同時間經歷不同壓力事件
• 焦慮或抑鬱症病歷或患者

 

任何人都可能會經歷創傷事件,但在下列情況下,可能會更容易經歷創傷:
• 從事高危工作,如警員或軍人
• 身為難民或正尋求庇護者
• 年幼時曾遭到虐待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
若以下其中一些症狀持續出現一個月,已可診斷為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建議你尋求專業輔導。
• 突然回想及感到重複經歷創傷
• 夢境中出現創傷畫面
• 當回憶起創傷事件時,您會感到非常困擾
• 當憶起或身處與創傷記憶有關的場境,身體會出現壓力反映,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出汗
• 迴避與創傷記憶有關的人或事
• 失去或難以記起與壓力相關的片段
• 負面思想,有怪責自己或別人的想法
• 強烈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憤怒、暴躁
• 對過去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感到與身邊人在距離及情感切割
• 無法感受積極的情緒如他人的關心或被愛的感覺
•激進、魯莽或自殘行為
•過度警惕以及容易受驚
•難以入睡或保持集中

 

創傷後遺症患者亦可能出現其他心理健康問題,如:抑鬱症、過度焦慮、解離症、自殺念頭、恐懼症等。
 

參考資料: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 Arlington, VA: Author.

18-19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