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專題
腸道乃「第二大腦」
情緒息息相關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腸道內有數百萬神經元,比脊髓上的神經元還要多,而且可以不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而獨立運作,因此又被稱為人體「第二大腦」。


蜿蜒曲折的腸道,原來可以牽動人的情緒,影響人的精神和心理健康,關鍵就在於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

腸道的功能遠不止於消化食物。腸道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這些微生物群的平衡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美國知名腸胃科及神經科學家邁爾醫生(Emeran Mayer),對消化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互動進行研究逾35年,在《腸道•大腦•腸道菌》一書中指出,腸道菌群對情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他並引述加拿大研究人員進行的動物實驗結果,發現腸道菌會穩定地產生能抑制焦慮的物質,並透過迷走神經傳送至大腦,可見腸道菌群在情緒、大腦及腸道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關鍵角色。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教授亦指出最近的研究顯示,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

腸道微生態失衡 影響情緒致抑鬱
原來細菌與病毒會分泌某些化學物質,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大腦會受到失衡的化學物質影響而引發不同的情緒反應,可能導致或加劇抑鬱症狀。更有趣的研究發現,某些細菌組合可增加令我們感覺「開心」的化學物質,從而對抗抑鬱,其作用類似抗抑鬱藥。

 

以影響情緒的化學物質血清素為例,據估計,人體80-90%的血清素是在消化道產生,尤其集中於腸道。血清素就像一個化學信使,它影響人體的各種功能,包括排便功能,同時也與精神疾病有關。若精神壓力過大時,血清素水平會減少,因而影響人的情緒、焦慮程度以及幸福感。


腸道菌群與腦神經聯繫緊密
人體最精密複雜的大腦,與負責消化的腸胃裏寄生的細菌如何扯上關係?這些微生物怎樣操控人腦?腸道微生物(菌群)與腦神經(中樞神經)如何聯繫?以下是幾種可能途徑;


• 透過迷走神經聯繫。迷走神經是腸道和大腦之間的傳輸通道。迷走神經也被稱為「徘徊神經」,它是人體中最長的神經,並有無數分支從腦幹一直延伸到腸的最下部,而且一路上接觸大部分主要器官。腸道菌群通過迷走神經與大腦溝通,迷走神經在腸道內壁附近有感受器,使其得以檢查人體的消化情況。因此腸道內的微生物可以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迷走神經的信號,從而改變大腦的活動。而大腦活動也可影響腸道菌群的形成。例如,壓力本身會加劇發炎,進而影響腸道內的微生物,結果形成一種循環。
• 細菌把腸胃裏的食物纖維素分解成一種能對全身產生作用的化學物質「短鏈脂肪酸」,可以影響大腦的功能。
• 微生物可影響免疫系統,而免疫系統與腦功能失常有關。
• 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細菌利用微核糖核酸(一種細微的基因密碼)來改變DNA在神經細胞中的作用。

平衡腸道微生態 維持精神健康的竅門

很多試驗證明,無菌環境與小鼠的行為改變、甚至腦結構的變化有關聯。但在充斥着各種細菌的現實環境中,健康的人體寄生菌群是多元的,是一個由各種各樣的微生物組成的世界。


愛爾蘭考克大學附屬醫院(Cork University Hospital)的迪南教授(Ted Dinan)發現,確診臨床抑鬱症患者體內的菌群多元程度明顯比健康者體內的菌群較低。他強調患者身上的寄生微生物種類較少,並非導致抑鬱的唯一病因,但這可能是誘因之一。


他的研究顯示一些生活方式,例如飲食中纖維素含量低,會增加抑鬱的風險,這可說明腸道菌群跟腦神經病症有關。

如果改變抑鬱症患者腸道寄生菌群能使他們的情緒病患康復,那麼柏金遜症也有可能通過微生物療法治癒,或者至少緩解症狀。醫療微生物學家麥茲馬尼亞教授發現,把健康者和柏金遜患者的腸道菌群分別移植到有柏金遜症基因的動物體內,結果後者的症狀遠比前者嚴重,表示柏金遜病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者有顯著相關。


此外,亦有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是與腸道缺乏某些微生物有關。多年研究的結果證明微生物和人的情緒之間的確有關聯,而這種聯繫為精神疾病的預防和診治開闢了新的領域。


因此,保持腸道一個平衡的微生態,能夠改變大腦的功能。讓腸道健康,是維持精神健康的竅門,也是治療腸胃病、腸躁症、抑鬱症、自閉症、柏金遜症、失智症等疾病的關鍵。

14-15.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