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探討香港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研究認知、態度及行為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合作研究


2014年3月-9月


在職人士是社會的重要資源,他們受精神困擾的情況值得社會各界人士關注。可是香港社會上仍然缺乏一個有系統性統計及學術性的分析,去瞭解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概況。2014年,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與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合作,進行了香港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初探。是次研究計劃獲得香港大學人類研究倫理委員會非臨床學院通過。

-------------------------------------------------------------------------------------------------------------------------------------------------

為何研究在職人士精神健康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症)是殘疾的主要原因。 
‧世界經濟論壇2011年報告預計2010年全球因情緒病而導致的損失接近150萬兆美元,推算直至2030年將會增加至600萬兆美元。 
‧工作人口是社會的重要資源,2014年香港的勞動人口參與率為390萬人,而香港每人平均生產力約為4萬美元,相等於1萬2千億港元 。
‧工作人口如果精神健康不良,會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
‧香港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都會影響公司機構對員工精神健康所制定的政策。

研究主題 


‧香港的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問題及其處理方法認識多少? 
‧在各個職業界別(例如:經理及行政級人員),他們會如何看待精神健康問題?而他們對於一些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員工的態度又如何? 
‧香港在職人士的生活文化及精神健康狀態如何? 

研究方法


‧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2014年3月至6月期間進行手提電話問卷調查,成功透過手提電話訪問者共4,118人,經篩選後,合乎研究標準的參與者共1,031人。所有的受訪者均在過去一星期工作超過20小時。


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3年的一份會議文件(立法會CB(2)679/12-13(03))顯示,《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的初步調查結果發現,在2,500名受訪者中有14.5%有明顯的情緒疾病徵狀,即等於在16至75歲的人口當中,每7人便有1位有不同程度的情緒疾病徵狀。2014年中,香港在職人口為390萬,佔整體人口(15歲以上)的61.5%。若結合兩者數據分析,在職人士受精神困擾似乎甚為普遍。


若我們從失業及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兩者的互為緊扣的關係上推斷(Lahelma, 1992),社會上的在職人士應該是最健康及最有生產力的。然而,美國(Kessler & Frank, 1997)及澳洲(Lim, Sanderson & Andrews, 2000)的研究顯示,在職人士在被訪問前的30日內患上不同形式的精神病患比率分別是18.2%及10.8%,相等於每年共帶來2,400萬的生產日損失;另外,工作環境、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態度及行為均對其工作同事的精神健康狀況有重大的影響。


是次研究的目的是調查香港在職人士(18歲或以上)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期望今次研究可以令社會各界對在職人士的精神狀況有更深的關注,有助將來制定有利推動精神健康的工作氛圍及政策。另一方面,希望建立一個有系統的評量指標。 

謝樹基教授及黃蔚澄博士 
2014年9月

 


研究中使用的搜集及分析方法:


精神健康的認知
精神健康的認知以Mental Health Knowledge Schedule(MAKS)- Part A(Evans-Lacko, Henderson, & Thornicroft, 2013)中6項精神健康的認知(求助、認同、支持、工作、治療方法及復原)評量。

工作環境中對精神受困擾員工的態度
英國在2006-2010期間使用10個有關僱主對精神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程度指標(Henderson, Williams, Little, & Thornicroft, 2013)以評量僱主在工作環境中對精神健康知識、態度及行為的轉變。

對精神受困擾人士的行為
對精神受困擾人士的行為以Reported and Intended Behaviour Scale(RIBS)(Evans-Lacko et al., 2013) 去進行調查。此方法評估了4項預計及真實行為轉變的結果(與精神受困擾的人生活、共事、做鄰舍及相處)。

The Case-finding and Help Assessment Tool (CHAT)
The Case-finding and Help Assessment Tool (CHAT)於紐西蘭研究並驗證能有效識別有不良生活文化(嚴重吸煙問題、酗酒、吸毒、沉迷賭博、暴力傾向及疏於運動)及精神受困擾(情緒失落、焦慮、控制情緒有困難)的人士(Goodyear-Smith, Warren, Bojic, & Chong, 2013)。


受訪者資料


‧ 58.1%為男性;41.9%為女性  
‧ 55.5%具有預科或以上學歷 
‧ 58.8%個人每月入息為HK$15,000或以上 (香港個人每月入息中位數為 HK$13,000)

20150607p52-57a.jpg
20150607p52-57b.jpg
20150607p52-57c.jpg

數據分析


‧ 所有分析根據香港2013年中在職人士的職業類別分佈進行。
‧ 在所有受訪者中,工作行業主要分佈在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28.1%),其次為金融、保險、地產及其他商用服務業(15.6%),運輸業(11.8%)及建造業(11.3%)。
‧ 從研究顯示,香港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比預期好,他們大部分同意心理治療或輔導都能有效治療精神困擾的問題。
‧ 超過50%的受訪者願意與有受精神困擾的人士工作。
‧ 接近1/4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受到情緒低落、抑鬱及絕望等情緒困擾;另外接近1/3的受訪者在過去一個月對日常生活的事物都提不起興趣及感到擔心。
‧ 在受訪者當中,屆乎一半人缺乏運動。專業人員和非技術工人界別的個人精神健康,值得我們多些關注。

 

結語


是次研究瞭解到香港在職人士對精神健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香港在職人士的精神健康雖然良好,對精神受困擾的同事亦持有正面的態度,但是他們的精神健康仍然值得關注。據了解,香港目前並沒有進行任何因在職人士的精神困擾而引致經濟影響的研究分析,若然能參考外國的分析評估,將有助瞭解在職人士受精神困擾問題而引致的經濟影響,制定更多有利推動精神健康的工作氛圍及政策,從而有效地向在職人士推廣健康的生活文化。


建議


‧ 制定有關精神健康的認知、態度及行為的監察標準,有效地收集有關精神健康的人口資料和數據,幫助推動有關政策。 
‧ 制定更多推動精神健康的工作氛圍及政策,從而有效地向在職人士推廣健康的生活文化。
‧ 鼓勵更多的跨部門協作,如學術,企業,非政府組織,對受不同程度精神困擾的人士提供多些支援及機會。

 

 

參考文獻
‧ 平等機會委員會向精神健康政策及服務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意見書 (accessed at 29th August 2014: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se/panels/hs/agenda/hs20130225.htm)
‧ Evans-Lacko, S., Henderson, C., & Thornicroft, G. (2013). Publ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ur regarding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 in England 2009-2012. Br J Psychiatry Suppl, 55, s51-57.
‧ Goodyear-Smith, F., Warren, J., Bojic, M., & Chong, A. (2013). eCHAT for Lifestyle and Mental Health Screening in Primary Care.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11(5), 460-466.
‧ Henderson, C., Williams, P., Little, K., & Thornicroft, G. (2013).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the workplace: changes in employers'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in England 2006-2010. Br J Psychiatry Suppl, 55, s70-76.
‧ Kessler, R. C., & Frank, R. G. (1997). The impac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on work loss day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7(4), 861-873.
‧ Lahelma, E. (1992). Unemployment and Mental Well-Being - Elab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22(2), 261-274.
‧ Lim, Debbie, Sanderson, Kristy, & Andrews, Gavin. (2000). Lost productivity among full_time workers with mental disorders. The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olicy and economics, 3(3), 139-146.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