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運動對治療精神科門診

抑鬱症病人的關係

訪問  張立基醫生  大埔醫院精神科駐院醫生

在外國,很多研究都認為運動對治療抑鬱症有功效;但在香港,相關調查卻寥寥可數。以下是一項近年有關研究,對象是精神科門診患有抑鬱症的病人。

張立基醫生詳細解釋研究內容,「由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採用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方式,對正在精神科門診接受治療的抑鬱症患者進行研究。當門診醫生覺得病人在接受藥物及/或心理治療後,效果不如理想,便會邀請他參加這項研究,屬自願性質。這次研究的參加者年齡屆乎20-50歲,共34人,男性7人,女性27人;他們都是屬於中度至重度抑鬱症病患者,沒有定期運動的習慣。


研究分成兩組,每組17人。第一組病人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及/或心理治療外,還會參加定期運動項目,每星期由導師在運動中心教導他們做運動,為期12周。另一組病人只繼續進行原有的門診治療,沒有運動配合。研究發現,經過12星期後,普遍來說,兩組參加者的抑鬱症病情都有進步,而接受運動治療那一組比另一組沒有接受運動治療的進步為大。另外,在自我評估睡眠質素方面,接受運動治療的一組,亦表示有進步。


評估方法運用漢氏抑鬱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of Depression,HRSD),抑鬱分數若高於14分為不理想,低於7分代表良好,即是近乎康復。這次研究篩選高於14分的病人,開始時抑鬱分數平均有18-19分,在接受運動治療後,接受運動治療的那組病人,抑鬱分數平均跌至9分,多於4成的病人更下跌低至7分或以下;從抑鬱分數分析,有顯著的效果。

運動形式

研究目標針對帶氧運動對治療抑鬱症的效用,參加者主要做帶氧運動,包括跑步機、單車、橢圓軌道機,每星期在運動中心進行一節,目標希望他們可以維持30分鐘運動,並達至60%心跳率。另外,我們亦要求參加者自我進行另外每星期兩節的帶氧運動,如快行、慢跑等。


有研究指出達至60%心跳率是帶氧運動最基本的範圍,如達至70%就更理想。不過由於參加這個研究的病人本身上沒有定期運動的習慣,我們不希望嚇怕他們。如果將目標訂立太高,例如要求一開始便達到70%或以上的心跳率,恐怕很多病人都會感到非常困難。

在香港,同類的研究比較少。據我所知,近年以運動治療抑鬱症為主題的研究只有三幾個,其中兩個的研究對象分別為正在精神科病房住院的病人和在精神科日間醫院接受復康治療的病人,而我們今次研究選擇的是正在精神科門診接受治療的病人,跟以往有所不同。在不同治療環境下接受治療的病人參與運動的動機可以相差很大,因此影響到研究完成率各異。例如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間空閒的時間比較多,他們普遍都會參照醫生或物理治療師的建議,定時參與運動治療;而精神科日間醫院的病人每日都要來到醫院接受復康治療,既然都來到了,參加運動訓練也是其中一項的復康活動,所以參與率也相對較高。但要求門診病人作出承諾在回家後主動定期做運動,難度較上述兩類型的病人為高,這也是研究門診病人參加運動治療的大挑戰。


研究有限制

差不多一半病人中途退出,尤其是參加了3-4節後,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原因要求退出,其中最主要的是時間,因為參與今次研究的病人很多是在職人士或家庭主婦,他們日間都有固定的工作或要照顧子女,要求他們每周一次在日間或黃昏到運動中心做運動訓練,原來比他們想像中困難,時間上也很難配合,影響了他們的參與率。另外,抑鬱症病人容易感到疲倦,參與活動的動力也比較低,如果遇到挫折,例如身體不適、氣喘、肌肉酸痛等等,他們覺得太辛苦的話,很容易會放棄。也有些病人由於有些預計不到的生活環境轉變,令他們無法參與。

研究的最大得著

做運動需要堅持及定期進行,從今次研究中可看出病人參與的困難來源,留意到病人的自身感受,值得再探究。


所以這次研究最大的得著,是讓我更瞭解到抑鬱症病患者參與運動困難的來源和如何改善研究設計,令將來的研究更有彈性,例如配合更多運動模式,包括帶氧運動、非帶氧運動,設計更切身的運動種類,務求令他們對計劃內容有興趣,才能激發參與動機,達至定期運動的目標。」


何謂60%心跳率

以公式來計算:(220-年齡) x 60%。得出的答案就是每分鐘希望維持的心跳率。


處方運動治療

國際上,英國國家健康學會(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建議輕度抑鬱症或有抑鬱症症狀的患者進行結構緊密的群組運動(structured group physical activity),有效幫助抑鬱症。英國的一般家庭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都可以處方運動,作為其中一種治療方法,像處方藥物一樣。


外國更有詳細研究,對於確診為輕度至中度抑鬱症患者,他們會將運動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三線同步比較,結果發現三者療效相若。

在香港,以運動作為抑鬱症的單一治療仍言之過早。要將一個治療方法變成趨勢,最少要將研究重複多次,例如不同環境、不同群組、不同病情等,當不同調查者都認同有效時,才可以成為趨勢。在香港,相關研究寥寥可數,未稱得上是趨勢。



 

016-017.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