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子女離家  感到空空如也?  

認識空巢綜合症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顧問  張力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相信很多人都唸過白居易的《燕詩》,當中描述燕子含辛茹苦地把一巢四兒養育成長,但當「一旦羽翼成」時,便「舉翅不回顧」,雌雄燕子呼之不歸,最後只能「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現代家庭很多子女長大後,即使不成家也可能會搬離父母居住,出現跟自然界一樣的「空巢」家庭。任何轉變都會帶來不適應,何況以前事事以孩子為重心,現在一下子少了生活的重點,難免感到失落空虛,出現所謂的「空巢綜合症」(Empty Nest Syndrome)。


不過「空巢」其實不一定引致「啁啾終夜悲」,那不過是人生階段的轉變,只要調整好心態,善用現代科技,父母與子女仍然可以維繫彼此感情,而且各自更多了私人空間,生活一樣精采。


空巢的出現

「空巢」現象最初出現在西方社會,後來隨?現代家庭結構的改變,香港這樣以中國人為主的社會亦由大家庭走向小家庭,當子女成長要組織新家庭時,大多不願跟父母同住而要搬走,剩下日漸年邁的兩老,因而有機會產生「空巢綜合症」。據精神科專科醫生張力智醫生表示,所謂「空巢綜合症」,是指空巢父母因子女離開而感到悲哀孤單,而且由於不用再照顧孩子,少了一份責任,覺得自己的價值也降低,因而形成各種情緒問題。

 

空巢可致抑鬱焦慮

空巢綜合症本身不是醫學上的疾病或臨床診斷的症狀,但有機會引致情緒病,最常見的是抑鬱症和焦慮症。如果父母本身適應家庭轉變能力較弱,同時又有其他壓力的源頭,例如身體有其他疾病、與伴侶關係出現問題、面臨退休等,都有機會令情緒更易受子女離巢所影響而產生問題。


具體可能會產生哪些情緒問題的徵狀呢?張力智醫生表示:「患者有機會出現抑鬱,常見的徵狀是情緒低落,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動力及體重下降,患者很多時會出現失眠、脾氣變得暴躁、胃口差、記憶力及集中力退步,嚴重的甚至有自殺念頭。有些患者則會出現焦慮情緒,變得過分擔憂、很難放鬆,甚至在壓力下感到身體不適等。」


如果子女發現父母真的出現情緒問題,可帶他們去相熟的家庭醫生處進行初步評估,因為他們比較信任家庭醫生,即使需要再轉介至精神科醫生作進一步診斷,他們也比較容易接受。但如果情況比較嚴重,例如問題已嚴重至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便需要盡早找專科醫生處理。若是比較輕微的個案,可考慮讓父母接受臨床心理學家或專業認證輔導員的心理輔導,坊間有不少團體及機構均提供這方面的專業服務。

別以為父母疑神疑病

不過,很多時子女未必留意到父母出現情緒問題,因為並非同住,雙方見面機會少,每次見面都可能在飯桌上,閒話家常幾句,子女便又匆匆離開,父母不會特別表達或訴說情緒上的不安或抑鬱,而子女也不易察覺。即使知道父母有可能因自己搬走而感到寂寞或鬱悶,亦大多會認為老爸老媽未曾適應,只要過一段日子便會習慣。


也有父母會向子女訴說各種的身體不適或病痛,但子女帶他們去做身體檢查,卻往往未能確診是患上身體疾病,其實根源可能就是來自情緒問題。如果子女不認識情緒病,不了解父母心意,沒仔細觀察到他們的轉變,便會以為他們年紀大,變得疑神疑病,子女甚至還因此抱怨或敷衍,令父母感到不被體諒,加重了被忽略甚至被離棄的感覺,有機會令情緒問題惡化。


「心病還需心藥醫,子女要明白父母是掛念他們的,所以應多抽時間回巢探望父母,多些問候,多些關顧,這是心靈的良藥。」張力智醫生提醒為人子女者,他們的離開可能會成為父母的壓力,所以在搬離前最好先跟父母商討好,讓他們有心理準備;並且訂立較定期的恆常家庭聚會,除了過時過節外,平日亦應該時常跟父母見面。張醫生如此建議:「現代通訊發達,利用電話或短訊都可以維繫到感情,讓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支持。」
現今科技令溝通零距離,最重要是把對方放在心中,閒時虛寒問暖,表達關懷,即使是空巢,也不至感到空虛。

036-037.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