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基層醫療齊關注

莫將政策變空文

世界家庭醫生組織將每年5月19日訂為「世界家庭醫生日」,以表揚提供基層醫療的醫生,在全球醫療系統的重要角色,並突顯他們對大眾的重大貢獻。今年本港衛生署和香港家庭醫學學院也為此而合辦慶祝活動,名為「喜怒哀樂 醫瞭身心」,借此機會推廣基層醫療的概念,以及提高市民對基層醫生可以幫助處理情緒問題的認識。
活動於荃灣一所大型商場舉行,吸引了不少公眾人士圍觀。在場有衛生署代表,公佈一項於今年3月在網上進行的問卷調查,資料數據顯示,在1139名回應者中,有59%受訪者表示願意與醫生談及關於自己心理與情緒方面的問題,但只有接近22%回應者曾真正與醫生提出自己的情況。反映出公眾雖然說願意與醫生談心事,但實際上仍然未有真正付諸行動。從而可見,市民求診的行為和態度,值得進一步探討,不單荃灣的街坊需要知道,更應該讓全港市民瞭解。


這樣一個值得多加關注的議題,有傳媒自然想瞭解更多有關調查報告的內容,以作詳盡報導,卻不知為何有關方面卻再三推搪,不願積極回應傳媒訴求,結果令報導不了了之。


使人摸不著頭腦的是,當天在商場已經公開的調查數據,內容已非機密,邀請傳媒出席,目的不是想透過傳媒報導,讓更多市民知道嗎?既然人家有心把政府做的好事向公眾傳揚,為何當局事後又諸多推搪不配合?衛生署舉辦是次活動,究竟用意何在?是真心希望向公眾推介基層醫生能有助治療情緒病,讓病人得到更方便的醫療照顧?還是又只是一場為做而做的騷?


基層醫療就是日常醫療,如果做好這方面的配套,對整體香港市民的健康一定有幫助。在2010年,香港政府食物及衛生局發表《香港的基層醫療發展策略文件》,其中指出:「把治理精神健康問題納入基層醫療的好處,在國際間得到認同。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在促進精神健康、提供輔導、及早診斷、及早識別和加強社區為本的護理方面,擔任重要的角色。精神科專科醫生、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和社會服務界別有需要共同協作,加強對社區內精神病患者的照顧和支援。」


衛生署舉辦是次活動是希望大眾正視情緒健康,用意本是良好,但從他們對傳媒的反應,實在令人產生不少質疑。其實,活動既然是要辦,當局何不誠心誠意把事情認真做好?何必將有益民眾的政策淪為一紙空文?希望今次只是個別事件,並非當局行事常態。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出版委員會
2016年6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