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慢活過一天

快活過神仙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在繁忙時間穿梭於地鐵站內時,看到其他人都是急急腳、衝衝衝,懶理車站內不停的廣播呼籲,機械地急步在扶手電梯上走動、向正在關閉的車門狂衝。即使你不趕時間,也不好意思走得太慢,甚至還會不期然加快步伐,見人過人,見車追車……


今時今日,全球的溝通以秒速計算,我們生活的一切也變得愈來愈快,美其名是更有效率,但當你連收發電郵慢幾秒都幾乎要跺腳暴跳,吃東西只求匆匆塞飽肚,跟朋友說話都是「打衝鋒」時,你感到的可能是愈來愈緊張,壓力愈來愈大;而跟人甚至環境的關係,卻愈來愈疏離。


想在這個急速的洪流中感受真快活,有時候也許需要適當地慢活。

慢慢活  更快活

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一股「慢活」風在歐洲漸漸崛起,倡導者建議大家放慢腳步,要慢食、慢行、慢工怍、慢購物、慢閱讀、慢遊等。事實上,適當地「慢」,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好處。以食為例,生活節奏過於急速,快餐應運而生,一切以快為先,大家只求塞飽肚,不太計較食物的味道及質素,而且很多時食物未經細嚼便吞下,不但吃不出真正的味道,亦無法刺激足夠的消化酵素,對消化系統造成很大的負擔。中國人請人吃飯時,愛說「請慢用」,雖是客套話,卻又挺有意思,因為「慢用」不但可以令我們更健康,也鼓勵我們細心品嘗食物的美味及廚師的心思,這正好與慢活的生活哲學不謀而合。


慢活雖提倡慢,卻不代表要變成蝸牛般慢吞吞,它並不執?於表面的速度,也不止於單純的快與慢。它更多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強調重過簡單的生活,在工作與生活中尋找平衡,應快則快,能慢則慢。慢活另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重視與他人共享閒暇時光,哪怕只是在咖啡室裏閒聊半天,或在假日與家人去郊外野餐,不但有助放鬆身心,更可以與人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促進彼此感情。


慢活亦重視人與環境的關係,因為當你慢下來細心欣賞口中的食物、手上的書本、四周幽靜的環境時,你便會開始思考造就這一切背後的過程,從而更關注環境保護、文化保育等。慢活族往往更願意去墟市購買本土小農戶生產的農作物,多於購買大超市裏面剛從歐美空運回來的蔬果;他們也更喜歡流連於擁有個人特色的小店,而不愛去裝潢服務都千篇一律的連鎖咖啡店。

慢活過一天

無可否認,有些慢活族為了追求慢活,寧願減少工作,放棄更高的薪酬,但他們有自己的優越感,因為他們的價值觀不是用金錢、名牌、物質甚或職業的高低來衡量,他們追求的是更有質素的生活。當然,慢活不一定代表要犧牲現有的一切,有時候,只要在生活中作出微調,其實已有不同。以下是一些慢活小貼士,有興趣的朋友亦不妨找一個假日,嘗試放慢步伐,慢活過一天。


選擇資訊:

從電腦到智能手機,我們無時無刻都被資訊轟炸?,不少人甚至像上癮般,總是忍不住要不停地撥滑手機,查看朋友圈上幾秒前發出的信息。要放棄手機幾乎是不可能,但應適時把手機放在一旁,專心享受當下的活動;不用工作時就把電腦關上,多留空閒時間與家人朋友聊天或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例如慢慢看書。


慢煮:

不用上班的日子,不妨在家烹煮,食得更健康,又可與伴侶家人享受「煮飯仔」之樂。盡量選用本地及當造的食材,合符環保概念,亦順應傳統智慧中「不時不食」的原則。別嫌棄要花太多時間去熬煮的傳統菜式,其實很多食物經慢火熬煮,才更能把當中的美味發揮出來。


慢食:

正如上文提過,進食時細嚼慢咽,可以促進消化、減少肥胖,亦令人更能品嘗箇中的甜酸苦辣。有時候少不免還是要去光顧快餐店,不過你仍然可以奉行「慢食」,關鍵之一是把手機等收起來,專心享用眼前的食物,慢慢享用一下快餐。


慢走:

在外國,不少人喜歡以單車代步,不過在香港繁忙的路面踩單車有一定危險。步行上班雖然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都不可能,但不妨提早一兩個站下車,放鬆步伐,欣賞沿途景物,不但對身體健康有益,有時候也許能為你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和動力。還有,企定定,堅持不要在扶手電梯上行走。


慢動:

如果不是為了鍛練肌肉,太極、瑜珈一類的慢運動更容易令人持之以恒,它們對身體的好處不下於其他運動,而且有助鬆弛神經,對於較少做運動的人來說,亦較少造成運動創傷。


慢遊:

現在愈來愈多人去旅行時選擇自由行,避免走馬看花式的「到此一遊」,能更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享受旅程的樂趣。 

 

 


 

048-04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