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正視兒童壓力及早預防情緒病

撰文 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榮譽秘書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趙思雅小姐

近年青少年患情緒病,以及輕生個案日增,反映本港青少年的壓力問題嚴重,值得社會關注。

兒童及青少年的壓力

很多家長及老師都難以察覺或輕視兒童及青少年的壓力問題,即使知道問題存在,都感到無所適從。兒童承受的壓力程度與成年人有別,若然他們感到壓力過大,而又缺乏處理壓力的能力和表達情緒的技巧,長期積壓不但會影響情緒、日常生活、學業等,嚴重的更會影響成長、性格形成,甚至會增加患上情緒病的風險。


雖然近年不少政府部門、社福機構或民間組織等都相當關注學童壓力的問題,但問題徵結仍存在 – 如何及早察覺及預防學童的「壓力爆煲」?如何提升學童的壓力管理及抗逆能力?

拆解三大主要壓力來源

現今兒童及青少年的壓力主要來自家庭、學業和人際3方面,只要認清問題的所在,壓力便可迎刃而解。

一) 家庭壓力


常見來自家庭的壓力是家長對子女的期望過高,而不合理的期望和過量的課外活動會令子女產生嚴重的精神壓力。如家長要求子女學習多種語言及參加繁多的課外活動,令子女缺乏休息。而父母對子女的學業期望過高,亦會為子女加上無形壓力,他們會認為一定要取得好成績才可得到父母認同。臨床上見過不少有情緒問題的兒童,他們會為自己定下過高的期望,原因是怕父母失望。


家長應調節自己的期望,明白每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能力和興趣都不一樣,是無法比較的。也應讓子女自行選擇興趣班或課外活動,但要衡量課程的數目,讓他們得到合理的休息時間。

二) 學業壓力


學校是兒童及青少年學習的重要地方,同樣也是壓力的主要來源。學校風氣、功課繁重、環境轉變和朋輩間的比較會在無形間為兒童及青少年造成壓力。由於幼稚園、小學和中學是三種截然不同的學習環境,兒童在升小或升中時都要面對陌生環境和學習模式的改變。對於適應能力較低的兒童,往往會在轉換學校環境和公開考試時,產生適應障礙,並在學業成績和情緒上反映出來。另外,成績較差或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也偏向自我形象低落,影響身心發展。


家長可在升小、升中、公開考試及評核期間,多與子女傾談,關心子女的情緒及學習需要,並多加留意和輔導。而校方亦可多關注有適應困難及學習障礙的學生,協助調適。

三) 社交壓力


隨?兒童的年齡漸長,面對的人際關係也變得複雜。兒童上小學開始便需要面對社交問題,如認識朋友、小圈子、欺凌、拍拖、分手等都是很多中小學生面對的問題,但他們大多不懂處理,又不敢與家長或老師分享,長期積壓不但會影響學業,嚴重的更會逃避上學或產生抑鬱、焦慮等情緒。


家長可多讓子女參加社交活動,以及一起參與親子活動,留意他們身邊的社交圈子,並多與子女分享人際技巧及經驗,訓練子女的社交能力及解決糾紛的技巧。

及早察覺兒童情緒病

普遍誤解以為只有成人才會患情緒病,其實兒童及青少年都會患情緒病,常見的有抑鬱症及焦慮症,有部分患情緒病的兒童更有自殺念頭。最近一項本地調查顯示,有近5成中學生有輕微至嚴重抑鬱徵狀,而當中兩成半人最近曾出現自殺念頭;亦有近三成中學生有嚴重焦慮徵狀。


較年幼的兒童大多不懂分辨及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情緒,他們未必會以哭鬧或說話等方式表達;有時候亦會因身邊的成人否定他們應有的負面情緒,而令他們將之進一步壓抑。所以,家長及老師應多留意兒童的行為表徵,並主動關心。


常見的兒童抑鬱徵狀有睡眠失調、胃口下降、經常疲倦、沉默寡言、易哭、情緒低落或變得暴躁、逃避社交或以往感興趣的活動、抗拒上學等,嚴重的可能會表示討厭自己或負面思想,甚至提及死亡或自殺。而常見的兒童焦慮徵狀有緊張、失眠、胃口下降、夜遺尿、身體無故不適、變得依賴(如突然要與父母同睡)、經常擔心、逃避考試及上學等。家長及老師如察覺兒童持續有以上徵狀,便必須及早尋求心理服務。

促進良好溝通

要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良好的溝通技巧絕對不可或缺。家長及老師可多與兒童傾談,溝通期間可儘量以輕鬆、兒童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從而慢慢了解他們,切忌批判兒童的想法或感受,當兒童感到家長或老師可以信任時,他們有需要時便會主動求助。家長或老師亦應多關心兒童的情緒、性情及社交生活的變化,一旦發現有避而不談、鬱鬱不歡,甚至語帶消極想法,可加以輔導及分享壓力處理及社交等技巧,協助疏導兒童的情緒。如情況持續,應儘早尋求專業協助。

正向思維助抗逆

要提昇兒童的抗逆能力,即抵抗困難挫折的能力,家長及學校可多培養正面、樂觀的思維及人生態度,並推行正向管教方式。先把兒童帶離溫室,勿過分保護兒童,反應讓他們經歷困難和失敗,從中逐步明白壓力和逆境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面對逆境,可視之為暫時性、局部性和非個人的,例如,一次失敗不等於永遠失敗;運動不是強項不代表所有事情都不成功;一次考試不及格也不代表個人能力問題。這種正向思維方式有助提升樂觀感和抗逆力。而管教方面亦宜多讚賞及建立兒童自信,減少批評或否定兒童。

家長及學校共同協力,建立正面的學習及成長環境,有助兒童健康、樂觀地成長。


 


 

034-035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