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全港抑鬱指數創新高 港人抑鬱情況響警號
宜關注並及早介入 善用運動抗負面情緒
全港抑鬱指數問卷調查2016


主辦機構:香港心理衛生會、香港城市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香港心理衛生會致力宣揚「精神健康全民共享」的訊息,為了推廣預防抑鬱症,於2016年底舉辦「全港抗抑鬱測試大行動」,一日之內在全港設36個測試站,為市民測試抑鬱指數,總共收集4,683份問卷。該會以每兩名受訪者抽取一份,就共2,351份問卷作出分析,並對比2012年及2014年舉行的同項調查,發現港人的抑鬱指數創新高,甚至響起警號,值得關注。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至2030年抑鬱症將成為世界的「頭號殺手」。本地曾有大型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混合焦慮及抑鬱症(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佔人口6.9%;而有抑鬱症狀(depressive episode)佔人口2.9%(Lamet al., 2015)。繼2012年及2014年,香港心理衛生會再於2016年10月16日期間在全港18區街道上進行抑鬱症的調查訪問,希望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共同做好抑鬱症的預防及康復工作。


是次調查大致採用了2012年及2014年的同項調查,主要調查工具仍採用PHQ-9(Patient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來量度受訪者的抑鬱程度,作為快速測試。受訪者只需以自填式完成9項問題,便能初步估計他們的抑鬱程度。

主要調查結果

按照PHQ-9的指引(Lowe, Kroenke, Herzog & Grafe,?2004),抑鬱困擾總分最低為0分,最高為27分。經數據分析後,發現這次調查於測試內獲:


困擾總分達10至14分的受訪人士,有9.1%,可以考慮為「應關注」的組群;困擾總分達15分或以上的人士,有5.5%,應考慮為「臨床組別」,即可以估計他們患有抑鬱症及需要接受專業輔導及治療。這兩個組群合共總數達14.6%,較2012年及2014年同項調查的整體高出近3%。連分數達5至9分的「少許抑鬱」的受訪者比例也過於上兩次調查,整體顯示港人的抑鬱指數創新高,非常值得留意。


此外,根據醫療文獻,抑鬱症是自殺風險最高的精神疾患。是次調查也發現,在過去兩星期內「幾天或以上次數」曾有自殺念頭的受訪者達8.9%,同樣是比2014年高(2014年為7.6%),情況嚴重。


調查結果並顯示,過去兩星期內受訪者較多受困擾的是「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把困擾次數「一星期或以上」及「幾乎每天」兩項加起來,約佔兩成半。其次「難以入睡,容易睡醒,或過度睡眠」約佔1成8。12%受訪者在過去兩星期內感受到「做事缺乏興趣或樂趣」困擾達1星期或以上的次數。9項抑鬱徵狀的困擾均比2014年為高。


受抑鬱狀況影響的受訪者,在生活上會造成多大困難?有逾4成受訪者表示「有些困難」,亦有6.0%表示「十分困難」或「極之困難」,反映受訪者抑鬱程度愈高,感覺生活的困難程度亦愈高。


中西方很多研究發現運動有助減低抑鬱程度,所以在這次仍然調查受訪者的運動程度及時數,採用了2014年調查的版本,繼續了解「帶氧運動」,「負重運動」及「伸展運動」對抑鬱程度有沒有影響。一如過往兩次研究發現,做帶氧運動有助減低抑鬱困擾。而且,「帶氧運動次數」最能預測個體的「抑鬱程度」;即「帶氧運動次數」愈多,則個體的「抑鬱程度」亦愈低。可惜,35.8%受訪者表示自己在過去1個月完全沒有做運動。
而從調查所得,並不是所有運動與減低抑鬱都有關連。伸展運動及負重運動與抑鬱程度的關係不太明顯,可見若抑鬱症患者希望透過運動減少抑鬱情況,可以選擇多做帶氧運動,提升精神狀態,減少疲倦的感覺。

研究分析


A. 被訪者背景資料


性別被訪者男女比例,以女性較高,男與女的百分比分別為40%(926人)及60%(1,390人)。

年齡在本研究中,樣本年齡中最多為60歲或以上(28.8%),50至59歲的組群為次,佔16.2%,而其他年齡組群的比例相若,分別佔1成左右到1成3左右。比例最少的組群為25至29歲,佔7.2%。

教育被訪者具中學學歷的達44%。把大專及大學學歷加起來,佔37.5%,比例亦不低。具小學學歷的佔17.9%。

家庭收入約21%受訪者的家庭收入為10,001元至20,000元的組群,而其他如「5,001元至10,000元」,「30,001元至40,000元」,「40,001元至50,000元」及「50,001元或以上」的組群佔最少,都佔不足1成的比例。至於餘下的組群則佔1成左右。回答不知道的有26.7%。


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

             

042-043_edited.jpg


B. 被訪者做運動及餘暇活動情況


這次調查,研究員調查受訪者做「帶氧運動」、「負重運動」及「伸展運動」的狀況,同時想瞭解何種運動對抑鬱症最有影響力。

B1.「帶氧運動」的情況


約有3成半受訪者沒有進行任何30分鐘的帶氧運動,看來推廣多做運動的工作仍需努力。能做到每星期3次或以上的約佔3成左右,兩者都比2014年的調查結果輕微差了一點。而年紀愈大,愈比較多做帶氧運動。

042-043_edited.jpg

B2. 「負重運動」的情況


約有六成七左右受訪者沒有進行任何的負重運動,能做到每星期三次或以上的約佔一成三左右,比例上看,情況明顯較帶氧運動的普及性差。而年紀愈輕,愈比較多做負重運動。

042-043_edited.jpg

B3. 「伸展運動」的情況


約有3成8左右受訪者沒有進行任何的伸展運動,能做到每星期3次或以上的約亦佔3成左右,比例上看,情況與做帶氧運動的普及性相若。而年紀愈大,愈比較多做伸展運動。

042-043_edited.jpg

B4. 受訪者首五項最較常做的餘暇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有小部分的受訪者表示沒有進行任何餘暇活動,另外有受訪者回答「呆坐在家」、「睡覺」、「照顧(湊)嬰兒」、「做家務」及「做兼職」等為餘暇活動,似乎他們對餘暇活動的認知不足!

044-045_edited.jpg

由於百分比的數據分佈非常分散,故只列出最受歡迎的首五項活動。受訪者所喜好的活動有頗大的差異,甚少集中在某些活動上。這說明受訪者對「餘暇」活動的定義及選擇有很大差異。        

B5. 受訪者平日花在餘暇活動的時間        

044-045_edited.jpg

受訪者在平日或假日時,花在餘暇活動上的時間略有不同。一般來說,在假日期間受訪者會花較多時間在餘暇活動上。在平日,以花0.5至2小時進行餘暇活動的比例最高,佔約6成左右。在假日時,花0.5至2小時及2.5至5小時餘暇活動的組群較高,分別超過4成及3成比例。

B6. 受訪者假日花在餘暇活動的時間        

044-045_edited.jpg

受訪者面對抑鬱情緒的處理方法,約有1成3人採納「不處理」的方法,此乃「消極方法」,中西方研究都指出這模式對精神健康不佳。另外,只有8.8%受訪者會接觸專業人士求助,比例亦較低,宜加強社區教育工作推廣專業服務。

B7. 受訪者面對抑鬱情緒的處理方法(多項選擇題)        

044-045_edited.jpg

C. 被訪者的抑鬱情況


透過街訪收集的調查結果顯示,過去兩星期內受訪者較多受困擾的是「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把困擾次數「1星期或以上」及「幾乎每天」兩項加起來,佔2成半左右,是否與香港普遍工時過長有關,則有待進一步確實。其次是「難以入睡,容易睡醒,或過度睡眠」,佔1成8。其他「變項」都有接近1成或1成受訪者表示在過去兩星期內,受困擾達1星期或以上的次數。


特別針對「曾有自殺念頭」這困擾,把表示在過去兩星期內達「幾天」及「1星期或以上次數」的受訪者加起來,佔有8.9%,這個組群的受訪者應該尤為值得關注。

044-045_edited.jpg
046-047_edited.jpg
046-047_edited.jpg

在瞭解抑鬱狀況對受訪者的生活造成甚?程度的困難。結果達「有些困難」程度的受訪者佔4成左右;而「十分困難」及「極之困難」的有6.0%。這個組群的受訪者應該尤為值得關注。從相關系數中發現,「抑鬱程度」與「生活的困難程度」的相關系數數值頗高( r = .541, p<.001)」,意思反映受訪者的抑鬱程度愈高,感覺生活的困難程度亦愈高。因此,對這組群的人士是否提供適當的支援工作及資源,必須多加注意。

D. 運動對抑鬱的幫助


從數據分析發現,只有「帶氧運動次數」及「家庭收入」與「抑鬱程度」有較明顯的負面關係,即「帶氧運動次數」愈多及「家庭收入」愈高,則「抑鬱程度」愈低。而「伸展運動次數」與「抑鬱程度」則呈極微弱的負面關係。至於其他,如「性別」、「負重運動次數」、「平日及假日的餘暇時間」與抑鬱程度的關係均不達顯著水平。


此外,「生活困難程度」最能預測個體的「抑鬱程度」,其次依序是「帶氧運動次數」、「家庭收入」及「做伸展運動次數」。即「生活困擾程度」愈高、個體的「抑鬱程度」愈高,而「做帶氧運動次數」愈多、「家庭收入」愈高及「做伸展運動次數」愈多,則個體的「抑鬱程度」亦愈低。而平均數分析顯示,最常做「帶氧運動」的年齡組群以「60歲或以上」為最多,其次是「50-59歲」及「18-19歲」的組群。最少做運動的組群是「25-29歲」,其次是「30-39歲」。


結語


在2千多名受訪者中,有5.5%估計為抑鬱症患者,這結果與2012及2014年的研究相比,比例略為增加。該等人士的日常功能可能已明顯受影響,一般患有抑鬱症人士經常感覺情緒低落、無價值感、沒精打采、失去動力、嚴重的更會引致自殺,實在需要關注。


帶氧運動對減少抑鬱困擾有正面幫助,很多研究亦指出,運動除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外,對於減壓、個人自尊感、提高自信心、分散擔憂感及增進社交等都有幫助。故此,鼓勵抑鬱症患者積極參與運動,特別是「帶氧運動」,提昇他們的運動?度及次數,值得大力推動發展。

建議


1. 預防從教育開始,推動全民認識精神健康
政府應聯同社會各界制定長遠的精神健康政策,特別在預防及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適宜從小灌輸,過往本港中、小學課程缺乏相關及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本會建議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增加青少年以致全民對於心理健康的認識(例如抑鬱症)及提升抗逆能力。

2. 加強培訓家庭醫生推動第一線把關角色
 建議加強家庭醫生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培訓,推動家庭醫生第一線的把關角色,由家庭醫生及早轉介有情緒困擾的人士予相關服務。

3. 積極調整生活方式,養成做運動的習慣
連續3屆的調查結果均顯示,經常做帶氧運動的人士,抑鬱程度較低,顯示帶氧運動有助預防或舒緩抑鬱,以至促進身心健康。可惜部份港人沒有時常做運動的習慣,往往托辭推搪因工作忙碌或身心疲憊。其實,運動正好能提升個人的精力、自信、社交能力及網絡。本會建議市民積極調整生活方式,多做運動,培養個人興趣,豐富餘暇生活,有助達至身心康泰。
此外,年青人是較少做運動的一群。即使有運動習慣,年紀愈輕,愈傾向選擇負重運動而忽略帶氧運動。本會建議市民平均地選擇運動項目,適當及均衡地進行負重、伸展及帶氧運動;並且持之以恆,而非間歇性為參與某些運動盛事才突然做大量運動。


4. 主動學習情緒健康知識有助預防抑鬱症
由於抑鬱問題早期的徵狀並不明顯,當事人及其身邊人往往不以為意,市民應多關注精神健康,主動認識相關資訊,又或者參加社福機構舉辦的講座和課程,除了有助本身的身心健康外,亦可協助身邊的親友辨識及處理精神健康問題及抑鬱情緒。

5. 學習有關的方法和技巧,有助處理壓力及負面情緒
調查顯示,13.7%受訪者面對抑鬱情緒,會採用「不處理」的方式,比較消極,十分危險。其實,市民宜正面面對壓力及負面情緒、發展正面思維、以建設性的方法去舒緩壓力及情緒,如找人傾訴及進行鬆弛練習等,不要讓壓力及負面情緒累積。

6. 認識及善用社區資源,及早求助
調查發現僅8.8%受訪者表示面對抑鬱情緒,會向專業人士求助,顯示市民對社區資源認識不足。香港心理?生會鼓勵市民主動認識有關的社區資源,掌握求助途徑,當發現自己或者身邊人有情緒困擾或精神問題,不要諱疾忌醫,適宜及早求助。現時全港18區共設有24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協助有情緒或者精神問題的市民及其家屬,香港心理?生會亦於大埔及觀塘區設有3隊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有需要的市民可瀏覽本會網頁:http://www.mhahk.org.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