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強迫性購物症  失控豪買有隱衷

文  東華三院「心瑜軒」  預防及治療成癮問題  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陳美璐博士

強迫性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 CBD),又稱「購物狂」(Shopaholic)。目前就此症進行的大型研究有限,數據不多,醫學界尚未有定論,不過,此症確實與一些精神疾患相連繫,像焦慮症、物質濫用等,往往令當事人陷入嚴重的經濟問題,對其精神健康、日常生活、人際關係等均構成深遠影響。

 


香港是個高度消費的城市,鼓吹消費的信息時刻湧現。生活繁忙,買點新穎、趨時的產品嘉許自己,無可厚非,部分人卻沉溺的買個不停,或出現成癮行為。


失控購物變成癮行為

據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Howard J. Shaffer教授指出,當一個行為演化為成癮,會呈現三個特徵,簡稱為「3Cs」:


1 Craving:
該行為有強烈的渴望,隨時隨地都想進行;


2 Loss of Control:
難以自控,即使在不容許的時間、地點,依然要做;


3 Continued involvement:
不顧後果地繼續做那個行為。


以購物成癮來說,當事人因為失控地購物而衍生的財務問題,廢寢忘餐,無心工作,遲到早退,情緒低落,卻不能自拔地繼續做。當出現這些特徵,很大可能已惡化至成癮行為。


若說影響,最直接莫如拖垮個人經濟。的確,不少患者會債台高築,甚而涉及盜竊、訛騙等違法行為。不過,更重要是影響精神健康,患者對日常各種活動興趣盡失,人際關係瓦解,並出現失眠、情緒低落,以至抑鬱、焦慮等情緒病。

購物成癮的心理背景

患者一般有兩方面的情緒背景:


1.    當面對壓力或遇上不快事,只選擇逛街或上網購物減壓,漸漸變成處理壓力和情緒低落的唯一方法,人會被這行為操控,腦內只記得:遇上不快事就要購物消費!於是持續進行,問題越演越烈。


2.    部分人有感生活平淡,或自我形象低落,故尋求刺激性的行為。購物過程中,豪買的闊綽快感,伴隨售貨員的奉承、欣羨,令當事人的自我形象大為提升,深感滿足。購物相較酗酒、吸毒,購物顯得無傷大雅,合情合理,亦推動當事人投入這行為。
    
可見,購物成癮與當事人的心理背景、情緒狀態有關,而成癮行為與情緒病可以是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當中涉及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分泌失衡。

多巴胺分泌機制紊亂

當人承受重壓或面對不快時,選擇做些刺激事,意圖提起精神。腦部因為受到刺激,便釋發大量多巴胺,令人感到刺激、興奮。隨著活動停止,多巴胺水平下降,剎那間出現情緒紓緩的假像,其實是暫時放鬆。當再面對壓力關口,便會重複同一行為,假像再現。


隨?這歷程反覆進行,多巴胺的機制開始失衡,加劇抑鬱、焦慮的形成。例如當身體意識到多巴胺水平過高,便啟動自我調節機制,停止制造多巴胺,並減少多巴胺的接收器。當事人頓覺情緒低落、抑鬱,甚至有斷癮徵狀,出現心煩、坐立不安、手震等。基於腦部留有購物消費產生快感的記憶,當事人便會重複購物行為。

 

外在因素推波助瀾

既有內在因素,加上外在因素的推波助瀾,問題益形加劇。當事人常會面對一些高危情景,如經過其喜愛的商店、購物點、接觸到愛瀏覽的購物網站或手機應用程式等,都會引發購物的欲望。所以進行輔導及心理治療時,會鼓勵他們避免前往高危點及接觸有關消費資訊。


另外,不少購物成癮者會有「迷思」,包括購入的物品,他日會用得着,或終有一天能售出。這類「迷思」助長了他們的購買行為,奈何現實卻非如人意。因此,治療時須協助他們明白,大部分物品均易買難賣,甚至讓他們嘗試放售,箇中困難經驗或有助打破他們的「迷思」,減低其購物意欲。


購物成癮的發生,與個人經濟能力強弱沒有必然關係。收入高者固然會光顧名店,至於入息較低者,既會到廉價場掃貨,更不乏往名店購買昂貴商品,從而提升個人形象,自覺地位也相應升高。


購物成癮亦可能與其他成癮問題扣連,形成共生的成癮問題。部分熱衷買減肥產品的女性,同時可能出現飲食失調(Eating disorder)。她們大吃大喝,因感到內疚而扣喉嘔吐食物,及購買大量減肥產品。

治療:引導了解深層心結

每個購物成癮個案有別,沒有一條放諸四海皆準的治療定律。治療關鍵是當事人須明白成癮行為對當事人的「作用」:若藉此行為減壓,便要知道壓力源頭是什麼;若藉此提升自我形象,便要理解自我形象低落的原因。有了這些認知,才能夠尋找正面的、健康的方法,處理個人的問題根源。


心理治療師會因應當事人的情況訂定輔導方案,包括:


自我互助小組:
藉過來人分享、支持,協助當事人放棄過度消費習慣。

 

理財輔導:
協助當事人管理財務,應對過度購物帶來的問題。

 

婚姻輔導:
成癮每每破壞當事人與伴侶、家人的關係,藉輔導減低當中的張力。

 

心理治療:
與當事人一同找出導致過度購物行為背後的原因及觸發因素。

 

觸發因素包括:

1 環境:
像檢視哪些廣告、消費資訊會勾起購物意欲;


2 認知:
了解伴隨購物行為的想法,如自覺工作壓力大,應透過購物獎勵自己;


3 情緒:
探索哪種情緒(如興奮、傷心)會引發購物意欲;


4 人際關係:
找出其與購物模式的關連,如伴侶吵架後便會購物。


治療師會與當事人一起探討成癮行為對個人經濟、家庭關係、情緒、工作表現及健康等帶來的影響,亦會與他們制訂家課,像記錄個人的購物模式。另外,會指導他們避免置身高危點、學習應對售貨員的銷售技巧等。
治療師會採用多種介入和治療手法,當發現可能有共生的精神問題便需要便轉介精神科醫生,通過藥物去協助患者處理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

盡早察覺  盡早求助

所謂當局者迷,成癮人士往往意識不到本身的問題,直至出現嚴重的債務問題,或家人發現成癮者陷入極端的情緒困擾,才向外求助,但這時候問題或已相當嚴重。


當問題未進入嚴重階段,介入處理會比較容易,當事人康復的機會率亦較大。若當事人已出現精神疾患,必須轉介精神科進行藥物治療,部分嚴重個案甚至有自殺傾向,問題便較複雜。不過,必須先處理好精神問題,否則進行心理治療的作用便不大。


如想了解更多,可瀏覽:
東華三院「心瑜軒」預防及治療成癮問題綜合服務中心:http://icapt.tungwahcsd.org/

 

個案:藉購物重溫美好回憶

當事人:30餘歲男性。


購物類型:大量購買模型、拼圖、漫畫等。


嚴重程度:一度借貸來購買,曾欠債4、50萬。


問題探究:童年時,有一回當事人在考試取得佳績,縱然家庭環境差,父親仍購買一盒模型獎勵他,他既感受被愛惜,亦自覺了不起。成長後,遇上不快事,當購買模型時,當年的美好感覺便回來,繼而自覺能力尚可,並非不濟,心理獲得慰藉,因而驅使他不斷購買這類物品。


家人的介入與抽身

當發現家人經常大包小包的購物回家,先不要過度緊張,以批判角度斥責購物成狂,此舉只會破壞大家的關係。家人可先觀察當事人有否主文提到的「3Cs」特徵,若有,需探究背後是否正經歷一些問題或出現情緒低落。


家人可以陪同當事人去面對問題,嘗試尋找其他正向的處理方法,像一起外出運動、看電影、吃頓飯,務求能夠放鬆,然後協助對方處理其問題。當發現問題難以處理時,必須找專業人士協助。成癮者的行為常令家人十分焦慮,像面對嚴重的債務問題,甚至導致抑鬱情緒,家人先要調整好本身的情緒,才能處理當事人的情緒。


如何避免購物成癮
1. 購物可能令人快樂,但切勿習慣以購物來渲洩情緒,至少不要把它當成唯一的減壓方法。生活是多元的,有很多正面的事一樣可以令人感覺良好。


2. 積極處理壓力,像透過適當的計劃、分配好時間,很多工作壓力能迎刃而解。


3. 多做戶外運動,太陽光可以幫助人減壓,能加強抗逆力。
    
4. 與家人、朋友維持良好的關係,遇問題時可尋找支援;遇不快時,也有傾訴對像。
    
5. 注意生活作息,維持健康飲食,培養興趣,定下人生目標等,對身心皆有禆益。

 

 


 

022-023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