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來的宅男與宅女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心繫心生命教育基金創辦人  李昕小姐

人口老化已說了很多年,趨勢乃世界各地一直要面對的社會問題。香港亦不例外,根據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結果,在2011年香港有941,312名長者,佔全港人口的13.3%。長者的數目在過去50年,平均每年增長4.8%。同期間,全港人口的平均每年增長率是1.6%;在過去10年,年老長者(即80歲及以上人士)所佔的比例也不斷上升。


這個情況很大原因是由於醫療的進步,如果保健得宜,長者的衰老情況及速度比過去減慢,年邁到終老的時間也會延長,第三齡的狀態因醫療及科學的進步而不斷改善,長者的年齡及壽命會愈來愈長。香港人十分長壽,2015年,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81年,女性則是87年,兩者都較30年前增加了約8年,而香港男性及女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在已發展的經濟體中是最長之一。現時香港的退休年齡為60歲,當他們退休之後,普遍還有20年或以上的晚年生活。

雖然如此,從中年邁向老年,往往在生活上有不少需要適應,包括健康的變化、心態的調整。然而很多長者一步入退休,就會覺得世界已完結了,不少長者因為接受不到這些轉變,加上身體慢慢衰弱,健康隨之下降,精神健康更是一落千丈。他們可能因為這些轉變而心情變差,漸漸也就形成更多的負面情緒,足不出戶,不想見人,最後就成為「宅男與宅女」。


失去的愈來愈多

當年紀老去,我們從前擁有的各樣東西,好像都比年輕時遜色,失去的東西亦愈來愈多。

1. 工作、地位和信心
60歲退休,工作被逼失去。之前在公司中指揮若定,又或打好一份工,總之每天所有時間都可能全投入工作中,但無奈地當已屆退休年齡,就要燦爛歸於平淡,有些長者會覺得自己再也沒有用了。以往是財政支柱、家庭核心,由於沒有了工作,家庭經濟或由子女供給,有些人會覺得自己不再重要,內心也變得灰暗,認為自己「沒用」,對身邊發生的事物,連小事情的決定也失去信心。

2. 財政、壓力和將來
有些長者一生積蓄豐裕,但也有一些長者其實捉襟見肘,以至退休後沒有工作便「手停口停」。在沒有完善的退休保障、政府支援不足之下,他們要面對龐大的經濟壓力。他們會很緊張如何去用自己的錢,死慳死抵而不願上街外出、離家到處去遊覽;久而久之逐漸社交生活少了,朋友少了,自己亦多困在家裡,不暢快的情緒自然儲存起來而無法宣洩。

3. 身體健康
隨?年紀增長,身體有大大小小不同的毛病屬非常正常,也因此會經常出入醫院、診所,覆診、吃藥是很普遍,精神不振、睡眠不足甚至不幸中風引至行動困難,變相亦會令長者自己的心態變得負面,覺得身體已大不如前,更因為不良於行,而躲藏家裡,不再外出,怕再見外人。

4. 喪親失去老伴孩子離巢
生命有長有短,亦有先後,因年老及病患離世是人類生理的自然現象。相識相愛相處幾十年的老伴,可會先行離去,子女長大成人另有家庭,也不能長期相伴相隨;本來以自己為中心的家庭,漸漸的變成只有自己一人,長者會很不習慣,也可能哀傷悲痛得不能自拔,一蹶不振。由於傷心過度而沒有找到出路或者用其他方法去平衡,傷痛慢慢會演變成一些情緒問題,甚至抑鬱症,更甚是自尋短見,傷害自己。


 


 

034-035_edited.jpg

建立

現今長者60、70歲,如果身體健康,保養得宜,其實還有不少的時間。建議鼓勵長者樂觀面對由中年到老年的改變、生活上的改變、以及社交上的改變等,正面積極的去看生命,重新開創新的一頁,即所謂第3齡時代,就是長者60歲以後如何積極面對新生活。

1. 學習新事物

終生學習是社會及政府一直鼓勵市民大眾的增值方法,現時香港有不少機構都提供免費或者是較便宜的學習機會,鑑於時代不同及科技的日新月異,有很多課程更特為長者而設,包括如何應用智能手機電話功能等,另外亦有很多關於興趣或生活上的課程,供長者去考慮及參與。

筆者也遇到很多個案,長者因學習了新的事物而發現新生活,令生命過得更豐盛,他們可能以前是從事一些沒有培訓或不需要學歷的工作,但現在有時間再學習,他們反而學到一些專業上的知識;而一些大專院校及非牟利社會組織亦舉辦林林總總適合長者的課程,讓他們可以繼續增值,圓滿人生。

2. 社交朋友圈

我們鼓勵長者建立良好的社交生活,除了在家裡外,他們可以外出參加活動,多與朋友見面,例如可在屋苑或居住的地方附近與街坊聯繫,多談話、多溝通,分享生活的趣事,甚至跟朋友傾訴困難,爭取互相支援。

3. 社會回饋

營營役役忙忙碌碌幾十年,長者以前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去賺錢糊口,為身邊所愛的人積穀防饑,但卻未必有太多機會回饋社會。長者在不用工作後,時間可能會比較多,不妨可以參加不同的社區活動,甚至不以「受」的角度去參與,而是成為長者義工,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幫助其他長者去適應新生活等,所謂「施比受更有福」,那是一種無比快樂的事情。

另一方面,坊間也有一些「社會企業」專為長者安排第3齡的工作機會,有些工作可能並不需要體力,而是靠經驗的反饋。據了解,有不少60歲以上的長者找到工作,甚至可以賺取到收入。事實上,我們亦不能小看長者的辦事能力。

4. 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並不完全以金錢去衡量,享受生活就是你如何積極去欣賞身邊的所有人與物。享受生活可以很簡單,例如喝一杯清香的中國茶、吃一件你喜歡的點心、到圖書館去看書、在路邊看小朋友快樂地玩耍、甚至欣賞花草樹木四時的轉變,也是享受生活的事情。人到了一個年紀,反而返璞歸真,好好的欣賞我們擁有的,而不再因沒有的東西而愁眉不展。

筆者現年76歲的父親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退休後專注照顧長期病患的太太,盡心盡力,後來筆者的母親在6年前離世,他曾經失去方向沒有了寄託。本來性格文靜的他經鼓勵後想通了,之後積極參與社區服務,繼續不斷學習新事物,建立新生活。現在他手機Whatsapp的群組比子女的還要多,活躍社區服務,更於2017年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加許為「關懷大使」。他本人不以為然,甚至不喜歡向別人多提及,但作為女兒的筆者卻以他為傲,除自己要向他學習外,也希望借他的經歷鼓勵更多的長者「走出來,做得到」!

長者所看、所感到的,可能是失去比擁有的多,作為家人、朋友、社工或心理輔導員,我們需要了解他們的心態,敏感地察覺他們的變化,協助他們重新振作。就如滿載黑豆的瓶子,若我們能鼓勵他們不再放入黑豆,又或那怕只是放進一粒白色的豆,也會在充滿黑豆的瓶子中,增添色彩。那之後的廿年,他們的生活便會更多采多姿,生命更豐盛。

036-037_edited.jpg
036-037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