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正面看待抗抑鬱藥
積極投入治療

 

訪問  精神科專科醫生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顧問  苗延琼

抑鬱症是情緒病,病理是患者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失調,導致情緒持續低落,無法投入日常生活。通過服用藥物,配合其他治療,此症可被控制以至治癒。可惜,部分患者不了解藥物的正面療效,反過度聚焦於副作用,變成諱疾忌醫,令病情惡化。患者只要與醫療人員建立互信,積極投入治療,快樂之門不難重開。
 

不少抑鬱症患者憂慮治療藥物有嚴重的副作用,抗拒求診。部分人更誤信只要加強意志力,就能復元。抑鬱症源於腦部分泌失調,可通過藥物調治,改善情緒狀態。關鍵是病人願意投入治療,按指示服藥,學習正向思維,積極生活,治癒率是理想的。相反,若拖延治療,只令病情加重,最壞時可驅使人選擇輕生,必須正視。

 

失落不等於抑鬱
偶有失落,人皆有之,但不能謬然斷定為抑鬱,兩者實質有別。診斷抑鬱症須有兩個核心徵狀:
1. 對各種事物都失去興趣,過往鍾愛的活動也不再享受,生活缺乏動力。
2. 情緒非常低落,感到十分抑鬱。同時伴隨睡眠問題、食慾不振、思緒紛亂、焦慮、自我形象低落等徵狀,且情況持續兩星期以上,令日常生活功能大受影響,才可界定為抑鬱。

 

診斷探源   處方抗抑鬱藥
誘發抑鬱症的原因難以一概而論,不同個案的成因有別,涉及家庭、對自我的要求、性格特質、遺傳、社會輿論等,相當複雜。醫生診斷時,會仔細探究病症背後的原因,幫患者解開心結。

醫生會按病情處方藥物,目前常用的抗抑鬱藥有兩類:血清素,以及血清素加去甲腎上腺素。治療的成效視乎病人能否配合:


1. 須按時服藥,切勿時服時停,否則無法評估成效。
2. 藥物須服用一個療程,不能中途自行停藥。
3. 藥物一般要服上2至3星期才起效,不能急進。

 

藥物作用大於副作用
新一代抗抑鬱藥經過不斷改良,出現副作用如致胖、便秘等已大為減少。部分患者服藥後有疲倦等不適,背後或涉其他因素,如失眠或曾服鎮靜劑,不能單純歸咎於抗抑鬱藥。當然,藥物難免會有副作用,且不同病人服後的反應亦有異,不過,副作用一般不會太嚴重。同時,醫生亦會依據病情,為患者調校適合的藥物。
輕度患者可嘗試藉運動、改變思維方式、放輕生活步伐等來改善病情,不一定要服藥。但中度患者應及早就醫診治,並服用藥物。須知道:藥物的正面作用,必定大於副作用。

病人切勿自行停藥
病人服藥後若覺不適或有疑慮,應立刻與醫生商議,切勿自行停藥。患者即使自覺病情受控,亦不應自行停藥,而是與醫生商量,先做評估,了解停藥的可行性。同時,醫生亦會指導病人留意停藥後的身體反應,若發現病情有變,應立刻求診。


病人毋須悲觀地認定抑鬱藥須終生服用,服藥半年至一年後,隨?病情有明顯改善,醫生會評估能否停藥,若家人的支援足夠,病人也有良好的意識,均為停藥提供合適的條件,但須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縱然復發仍可治癒
經過適當的治療,抑鬱症有希望治癒。當然,部分病人遇上嚴重的壓力,或面對人事突變如喪親,以至患重病如癌症等,皆可能導致復發。曾復發者的發病風險達八成,建議持續用藥,控制病情。
縱然曾復發,亦非必然難以治癒,病人積極配合終究是關鍵,包括定時服藥、改變思維模式、維持運動等,別奢望只服一粒藥便會立刻痊癒,這種想法只會妨礙治療。醫生與病人不妨開心見誠商討治療方案,不少患者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藥物失效的處理


抗抑鬱藥大概對7成病人起到效果,對部分患者的療效始終欠佳,可歸入頑治抑鬱症,需不斷的調整藥物,或要結合其他治療,如穿顱磁刺激法(TMS)、腦震盪治療等。


腦震盪治療主要令腦部有問題的地方活躍,從而提升功能,令分泌回復正常。頑治患者約要進行四至六次。它也適用於服藥有困難人士如長者,或服藥後出現較多副作用者。

新一代抗抑鬱藥
抗抑鬱藥能平衡腦部影響情緒的化學物質分泌,改善病情。新一代抗抑鬱藥有5類:


‧ 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或簡稱為血清素)
‧ 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
‧ 去甲腎上腺素及特定血清素抗鬱劑(NaSSA)
‧ 血清素拮抗劑及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ARI)
‧ 血清素及多巴胺再攝取抑制劑(NDRI)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