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第六屆國際發呆大賽香港站

全城一起 發呆放空

發呆也可以比賽?沒錯,第六 屆國際發呆大賽早前就在香港舉行,80名入圍的參賽者一起在 中環海濱比拼發呆,場面搞笑,但背後卻有着鼓勵大家 放鬆減壓的深層意義。如 此具創意卻又能推動情緒健康的活動,心晴行動當然全力支持,更成為大會的受惠機 構,在場一起宣傳情緒健康。

韓國人Woops Yang創辦國際發呆比賽

從緊湊的工作步調中徹底「離線」,好好放空一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曾指出,在 所有OECD國家中,韓國的自殺率居冠。此外,韓國的 人均工時之長,於全世界排行第三。國際發呆比賽創辦 人、韓國藝術家Woops Yang認為,韓國社會競爭氛圍 濃厚,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很狹隘,非常恐懼「休 息」,彷彿只要稍事休息,便會落於人後。有見於韓國 人是個無法容許放空以享受快樂的族群,Woops Yang 於2014年創辦「發呆比賽」,讓韓國人體會適度紓解 工作壓力的重要。接着發展成為國際賽,從韓國辦到北 京、荷蘭鹿特丹、台北等地。

 

發呆比賽,主要提倡的並不是甚麼都不做去浪費光 陰,而是讓一群人聚在一起發呆,有意識地花一點時 間,讓自己慢下來,換個角度觀察生活與自我,透過找 回個體價值的存在感,跳脫以往外在目光定義的包袱,有意識地為自己的未來規劃與負責。

發呆的重要性,是希望忙碌的現代人,能夠在繁忙的生活中得留些時間和空間給自己,靜下心思看看自己內心的真正需要。

發呆比賽入圍資格

參賽者首先需要在比賽的Facebook專頁上載自己的發呆照片,爭取讚好及分享次數,首70位可晉身決賽,連同10個大會邀請者,共80人一起進行現場比賽。

 

第五屆(即上屆)的國際發呆大賽冠軍是香港科技大學四年級學生陳棨豪,得到「發呆王」稱號。參加者還有知名港片《志明與春嬌》的導演彭浩翔。

停一停,呆一呆,精神更健康

香港地區賽事的發起人之一,正是大家熟悉的藝人方力申,他亦是本會另一個項目「心晴賽馬會喜動校園」計劃的喜動大使。他在開幕禮上表示,香港人習慣於同一時段內,處理不同的事務,生活壓力巨大。他希望藉着比賽,鼓勵大家在繁忙生活之餘,適時放空,讓腦袋停下來休息,從而更了解自我,促進身心健康。

全情投入發呆狀態
減壓之餘更可
面對自己內心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是國際發呆大賽香港站的受惠機構,大會當日特意邀請本會顧問臨床心理學家黃秀真博士到場,分享發呆改善情緒健康的關係。

香港人一般主張要快、要爭取時間、要抓緊每分每秒、用盡一切資源,大眾皆認為這便是我們香港人的核心價值、獅子山精神。提倡「發呆」,豈非與香港人的普世價值剛剛相反嗎?


不要以為發呆便與香港核心價值背道而馳,反而有很多時候正正是因為我們沒有適當地停一停去思考或把事情過濾,才引致產生一些負面情緒。發呆只是入門的階段,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接觸內心,可以說,情緒健康有時候便是從這裡開始。


我們平時一向習慣趕急,不停地急急忙忙,表面看來似乎很有效率,其實已付出了很大代價的。


在生理方面,當我們趕急的時候,身體會處於警備狀態。無論人類或動物,身體裡面都潛藏着一個戰鬥系統模式,當我們緊張的時候、警備作備戰的時候,或者是要逃亡的時候,我們都需要使用能量,這時身體會從各個部分召集能量,例如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等,並集中於交感神經系統裡供戰鬥系統使用,換句話,這些系統的能量是被犧牲了。久而久之,當我們長期處於這種警備狀態,免疫系統自然會疲弱下來,例如每當我們趕做一大堆的工作時,除了感到疲累,更很容易患上感冒,屢醫不效。這便是我們所付出的代價。
 

另外,我們的腦袋需要有一些放空的時間來做一些修復的工作,亦要留有空間來保持創造力,如果我們的腦袋不停在運作,尤其是除了工作以外還不停做一些「運算」事情,例如不斷去與人比較、計算別人怎樣看自己、質疑自己的能力等,使腦袋不斷接收和製造負面訊息,很容易導致產生擔心和焦慮等負面情緒,令我們感到更加緊張,所以我們更加需要進入一個「隔離」狀態,讓腦袋呆一呆、空一空,醒一醒神!


還原基本步 嘗試做BB
BB充滿好奇心,眼仔碌碌看世界,沒有比較,沒有批判,只有真誠的喜悅和期待。當你用放空、發呆、靜止的狀態進入自己的內心,認真看看世界是否真的如你想像中那麼負面,找出你忽視了的美好角度,這是一個面對壓力的很好方法。


暫別過去 活在當下
如果只讓自己停留在以前曾經發生過不開心的情景裡面,這是無補於事的。又或者只是擔心將來要發生的事情,這也不算是活在當下。最好能回到當下的狀態,就像今天的現場參賽者,大家都已經完全投入發呆的狀態,這便是當下的狀態。


發呆對個人心理健康有很大的裨益,發呆有助我們正視當下生活,避免沉溺於過去悲傷或對未來生活憂慮,有助我們正視自我內心,更了解自己,從而自愛,減低可損害個人身心健康的機會。

小技巧
1 每天用5-10分鐘,閉上眼睛,慢慢呼吸,不要看手機不要看訊息。
2 盡量不要multi-tasking,專注集中做好一件事情,才做下一件事情。

012-013_edited.jpg
012-013_edited.jpg
012-013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