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驚恐突襲如歷生關死劫施血清素藥調節腦功能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顧問  張力智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

驚恐症患者的切身處境,一般人未必能理解。縱然一些影視作品偶有觸及,但描寫角度常帶嘻笑成分,以至譏嘲當事人反應過度誇張。其實,當患者面對驚恐突襲時,確有命懸一線的恐慌,教人身心俱疲,成日害怕再次受襲。身邊人應了解患者的處境,協助其求診,藉藥物及心理雙管調治,此症是可以被治療的。

驚恐症(Panic Disorder)屬焦慮症的一種。迄今本 港仍沒有就此症作大型研究,了解患病情況。一般估計 約2至6%港人有此問題,從臨床觀察,求診者有上升趨 勢。

 

據美國焦慮及抑鬱症協會(ADAA)指出,一年內約 2至3%美國人受驚恐症影響,女性患者較普遍,數目約 為男性的兩倍;患者主要在成年階段(20歲後)發病。

驚恐突襲:心劇跳 難呼吸

驚恐症其中一個常見徵狀,就是患者在沒有外在誘因或刺激下,出現突如其來的「驚恐突襲」(PanicAttack)。此現象約歷時15至30分鐘,但患者的身心皆陷入極度緊張、惶恐及不適的狀態:

 

  • 生理:心跳加速、呼吸困難、冒汗、頭暈、耳鳴、口乾、手腳麻痺如被針刺般痛楚。

 

  • 心理:非常害怕,自覺身體狀態不受控,憂慮心跳太快、難以呼吸是源於心臟病發,擔心快要暈倒,甚至當場暴斃。

經歷「驚恐突襲」期間,患者感覺非常辛苦,會盡力找尋援手,要求送急症室救治,但治療後往往找不到任何生理上的問題。然而,患者往後會變得誠惶誠恐,害怕面對另一次的「驚恐突襲」。

提升身心質素防復發

驚恐症屬焦慮症的一種,一如其他情緒病,治癒後仍有一定的復發機會率,尤其發病之初欠缺適切的治療,未能完滿康復,或病情未穩定便中止治療,均較易復發。

 

患者要減少出現復發,便須配合治療,除按指示服藥,更要調節身心狀態,包括學懂提升心理質素,同時維持健康的生活模式,如恆常運動、飲食均衡、作息有序、遠離酒精和毒品等。

內外因素挫損大腦功能

驚恐症涉及內在與外在的成因。內在:研究顯示此症有遺傳傾向,假如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曾患情緒病,當事人有較大機會率患上驚恐症。外在:此症也涉及壓力因素,承受沉重工作或生活壓力者,較易患上。

 

遺傳加上壓力因素,引致大腦的化學物質分泌失調,包括大腦內血清素(具調節情緒作用的荷爾蒙)水平下降,繼而引發當事人生平首次的「驚恐突襲」。過後患者會持續留意身體的不適變化,情緒變得愈來愈緊張,更容易誘發「驚恐突襲」出現。

 

臨床所見,患者早期出現驚恐徵狀時,大部分不自知罹患情緒病。他們往往以為患上心臟病或牽涉神經系統的毛病;因出現頭暈,或認為患上腦部疾病以至耳水平衡等。於是向相關專科求診,並進行多種檢查,卻未能找到病因,期間醫護人員見狀會提醒當事人可能壓力、情緒有關,從而找到問題所在,得以確診。

驚恐與恐懼

部分驚恐症患者,會對某些特定地方生起恐懼,如人多擠迫的場所,或封閉的環境(鐵道車廂、升降機),他們會迴避前往這些地方,以防出現「驚恐突襲」,逐漸演變成「恐懼症」(Phobia Disorder)。 概括而言,驚恐症患者主要害怕身體不適,恐懼症則害怕外在環境或特定對象,二者皆屬焦慮反應。

藥物與心理 雙管施治

驚恐症關係到大腦化學物質分泌失調,導致大腦功能受挫,治療上包括施用調節血清素的藥物,目前已採用較新的藥物,包括「血清素再回收阻截劑」(簡稱SSRI)。它較舊藥更安全,效果理想;既重新調節大腦化學物質的水平,回復腦部的正常功能,同時也幫助修復發病過程中受損的大腦細胞,屬於具療效且治本的治療方法。

 

須指出,患者在治療過程切忌急進。有時候醫生或按病情給患者處方鎮靜劑,暫時減輕不適徵狀。但服用鎮靜劑始終屬治標而非治本之法,尤其長期使用會導致倚賴、上癮等危機。因此,患者切勿只顧求快而忽略治本治療的重要性。

藥物治療外,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靜觀認知治療(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對驚恐症均有改 善,但未必如調節血清素藥物那樣具效力,能夠徹底的 改善大腦功能。

 

拖延施治 影響深遠

驚恐症若沒有獲得適當的處理,患者經常憂慮「驚恐突襲」再現,當問題出現時,他們深受徵狀困擾,感覺很辛苦,凡此種種,障礙日常生活作息;此外,更可能誘發其他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所以應及早求診,對症施治。

024-025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