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再遇梅窩

 

當今期優哉遊哉的主角落在梅窩時,才驀然發現,已有多年沒踏足這片曾經的假日熱門旅遊勝地。自從港鐵東涌線開通後,出入大嶼山毋須必經梅窩,令它漸為遊客遺忘,繁盛不復當年;但當假日連郊野或離島都人頭湧湧之際,這裡反而成了一片淨土,讓受夠了繁鬧擠迫的都市人,可以優哉遊哉半天。

梅窩碼頭,仍是原來的梅窩碼頭。大嶼山巴士站就在碼頭對出的位置,一輛輛單層巴士,載着遊客前往塘福、長沙、貝澳等著名渡假勝地。只是,即使已屆周末,遊人仍略顯疏落,不過這樣大家反而樂得悠閒,可以讓忙碌了一星期的身心,真正休息下來。

奧運徑

因應2008年香港協辦奧運,政府將東涌至梅窩的「東梅古道」其中一段命名為香港奧運徑,全長5.6公里,途經白芒、牛牯塱、銀鑛洞、銀鑛瀑布公園、白銀鄉及梅窩。

探索銀鑛古道

遊梅窩不用坐車,沿着海濱長廊和郊遊路牌走,基本上便可到達各處景點。離開碼頭,首先映入眼廉的,是在船上已可眺望的銀鑛灣,它與屹立身後的酒店成了梅窩的一道風景線。

 

銀鑛灣,顧名思義,因銀鑛而得名。它附近山上有銀鑛洞,洞內所藏的鉛鑛石含少量白銀,在19世紀末曾一度被大量開採提鍊,不過很快便因鑛石含銀量過低而停產。現在鑛洞已被封,遊人只可在洞外觀看,追溯往事。鑛洞附近有銀鑛瀑布,盛夏水足時水流湍急澎湃,頗有氣勢。

 

從海濱長廊到銀鑛洞及瀑布,中間還會經過白銀鄉和文武廟,這段路也是昔日往返東涌及梅窩唯一道路「東梅古道」的梅窩段,繼續上山經亞婆塱、白茫等便可到東涌,沿路眺望整片梅窩,風景優美,不過那可要預留幾小時行山,沒這打算的,還是原路折返好了。

梅窩洪聖古廟和文武廟

有人居住就有廟,梅窩洪聖古廟是由涌口遷來再經修復,比較新淨;文武廟則靜處奧運徑上,面積雖不大,卻是香港最古老的文武廟,至今已有4百多年歷史。

梅窩文化展覽中心

梅窩文化展覽中心前身為梅窩醫局,在村民爭取下才逃過被拆的命運,現在由村民協辦看守,向大眾展示梅窩昔日的生活面貌及文化風情。

更樓遺迹

梅窩臨海,昔日難免會受海盜威脅,因此村內建有幾座更樓防衛,目前僅有兩座保存較完整。

巧遇宋代「遺裔」

梅窩之所以叫梅窩,因四面環山,中部有蝴蝶山成谷,形成五瓣梅花狀,因而成名。早於宋代已有人聚居成村,除捕魚及耕種,也產鹽,在今天碼頭走到銀鑛灣一帶的伍仙橋附近,曾是古代鹽田,在20世紀中期一度成了避風港,搭建了棚屋,高峰期時住了200多個漁民,不過隨着梅窩在80年代發展公屋,鹽田棚屋被拆遷,往事只能在歷史中尋覓。

 

梅窩保留了幾條舊村,沒有遊客的鬧哄,顯得份外恬靜,偶然有些老店,駐足打量,倒是寫意。忽然一隊龐大隊伍出巡,村民悠然走過,視若無睹,遊客卻已耐不住舉起相機追影。這群城市人已很少見到的大水牛,可說是梅窩的「原居民」,自宋代以來便成為村民耕種的好幫手,不過由於上世紀60年代石壁水塘興建,梅窩原來的充沛水源被截,令耕種生活無以為繼,農民只好把水牛放生。牠們閒來到處遊走搵食,與村民共處,也算相安無事。不過當梅窩再進一步發展,人口愈來愈稠密時,牠們的生存空間自不免進一步受影響。

 

當然,那是以後的事,趁這裡仍是一片優閒之地,不妨於假日來逛逛海灘山徑,再找個飯館或臨海餐廳,好好消磨半天。

 

交通:

前往梅窩可選擇水路或陸路,其一是從中環5號碼 頭坐渡輪,船程大約35至50分鐘,又或坐港鐵東涌線到 東涌,轉乘大嶼山巴士3M前往梅窩碼頭,車程大約40分 鐘。究竟哪一種方法較便捷,視乎從哪裏出發,想海景 山景盡覽,不妨往返時採用不同方式,便可同時欣賞大 嶼山的不同景貌。

 

渡輪船期可查閱以下網站 : http://www.nwff.com.hk/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