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人家”遇上“老樓宇”!?
還記得去年社會服務巡禮的分享中,凌教授提到「雙老化」這概念。確實,人口及樓宇的「雙老化」皆為各國迫切的問題。表示隨著我們每個人逐漸長大,生育率下降下,老齡人口便會增加,而若干年前新樓宇的落成,則意味著它會有老化的一天。人的衰老表現為自我照顧能力逐漸弱化甚至完全喪失;樓宇的衰老表現為其不再是安全舒適的居所。「雙老化」的問題已經對社會構成巨大挑戰,因「雙老化」意味著更多年老體弱的長者住在這種殘破的樓宇,連照顧自己都感到吃力,又如何「照顧住所」?
試想想,若年老體弱的自己居住的老舊住所天花石屎剝落,每次洗澡都害怕廁所天花突然倒塌,不能安心洗澡,令我們人心惶惶,然後另一邊廂,外牆不斷滲水,每到下雨天都導致家中水浸,傢俬、電器、床單等無一倖免,讓我們措手不及,我們無時無刻都為此困擾著,豈能應付得了?
或許你還很年輕,認為人口老化與你無關,但因醫療和科技的進步致使人類的預期壽命延長,屆時「長命百二歲」便成為普遍現象,可見這是你我他遲早都要面對的問題。從理論上來說,年紀愈大,身體機能愈差。當活到高齡階段,便需要依靠更多設備來協助自己生活。另一方面,經過路過不幸被擊中亦時有發生。
維修樓宇需時,若只因價錢便宜而花數十年維修「殘破的樓宇」,不符合成本效益顯而易見。儘管政府的財政儲備充裕,然而這個困擾著市民大眾日常生活的問題卻一直未見有妥善解決。
有見及此,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教授已就問題建議採取「雙智能」方案,即「智慧樂齡 Smart aging」及「智慧城市」。前者為利用設計和科技幫助長者,讓他們能更好地照顧自己;例如,設計一個只需按動一下便會自動下降的櫃子、一個能感應到獨居長者發生事故的儀器等。後者則以長者的活動空間作中心,讓他們在步行能力減弱的情況下也能夠步行到想去的地方和用到想要的服務;例如,在政府建好的行人天橋增設升降機,鼓勵長者多外出乘車來獲得一些服務等,將那麼多幫助長者的設施串連在一起,以製造一個方便老人家出行的環境。
除了賽馬會社創的新穎技術外,亦可嘗試尋求社區資源協助解決︰
🏠 聖雅各福群會 「長者家居安全綜合服務」
電話:2831 3283
🏠 小修繕,大意義 「關愛長者家居維修服務」
電話:5577 9532
🏠 Homeasy 家居易 「長者維修自住物業津貼計劃」
電話:2776 2900 / 6203 4664 (WhatsApp)
房屋問題需時處理,惟情緒問題則靠正面應對才能得以解決,一直居住在破爛不堪的環境下,負面情緒便油然而生。如長者受到情緒困擾,不妨致電心晴行動情緒支援熱線2301 2303,從傾訴中獲得精神上的充分支持。當然,如果我們觀察到身邊的長者陷進負面情緒,可以主動多關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