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認知行為治療平衡躁鬱極端

文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王藹慈  臨床心理學博士

一般來說,躁狂抑鬱症(簡稱躁鬱症,又稱「雙相情緒病」)的患者會同時出現躁狂和抑鬱兩種情緒,躁鬱症患者經常徘徊於兩種極端情緒狀態中:有時候感到極度亢奮,情緒高漲,過一段時間又會感到情緒低落,失去動力。事實上,躁鬱症是一種長期的精神疾病,訂定治療方案時需要兼顧長期和短期的目標。以藥物作為主要治療元素,再配合心理治療以對治一些藥物未能處理的相關問題,例如持續憂鬱感、適應問題、藥物依從性以及社會和職業功能等問題。愈來愈多研究顯示,心理治療是藥物治療以外的輔助治療的最佳治療方案。

有效的心理治療

一些較為人熟悉的心理治療模式如認知行為治療、情緒聚焦治療、心理教育及家庭治療等,都經研究證明有顯著療效。各種心理治療模式都各有特點,箇中亦有共通之處,例如:讓患者更了解疾病的知識,教育個人處理症狀的技巧及預防復發的方法,了解一些會觸發情緒的情境,以及共同制定早期干預策略,及處理情緒技巧。
根據2015年1月發表的「心理與心理治療理論 – 研究與實踐」期刊指出,躁鬱症病患者的情緒波動很大程度是受個人的想法影響。研究人員發現,極度消極的想法可能帶來與抑鬱症相關的所謂「下旋行為」(例如迴避朋友、社交退縮),而過度積極的想法可能導致與躁狂症有關的「上旋行為」(如冒險,高風險投資)。

重整思想  平行情緒

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平衡這些極端的想法,透過重整患者的思想、行動和情緒,彼此相互影響,而改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知行為治療教導患者如何留意一些不健康的想法,再去挑戰它們以至改變那些負面的想法,進而識別和糾正不健康的行為模式。例如,假設有同事發出電子郵件說想談談最近的工作項目,患者可能馬上在腦海裏出現一個消極的思想反應:她一定是想借此機會批評我的工作,讓我感到尷尬;患者甚至會跳到結論想到他的同事實際上是想向老闆投訴,務求老闆將自己解僱,這些想法可以讓患者的情緒走向下坡。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引導患者學習如何用平靜的想法去回應實際情況,比如同事可能只是想問自己一些關於工作上的問題而並沒有其他意圖,這讓患者的心情可以保持穩定。


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例,常見應用於躁狂抑鬱症治療的方法有:

接納症狀
對病患者而言,要承認自己被一些症狀影響?並不容易,所以患者若能對一些相關症狀有所認識,了解患病原因和病程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能幫患者提昇治療動機,讓患者加強獲得幫助的想法,同時也知道自己在治療過程並不孤單。

留意心情
用工作表或日記記錄自己每天的心情,我們可以用0到10的比例評價自己的心情,其中0表示「鬱悶」,5表示「感覺好」,10表示「高度易怒或興奮的心情」,這個練習讓患者更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觸發點和變化。

 

認知重組
這個過程讓患者學習如何更好地意識到想法怎樣影響自己的心情、如何識別負面的想法、以及如何改變或更正不健康的思想模式。治療師教導患者如何通過尋找扭曲的思想模式,例如非黑即白、大難臨頭……等等,進而產生更加平衡的思維來審視自己的思想模式。

見難即解
學習如何識別問題,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再作出選擇,並嘗試評估結果。治療師在治療中與患者一同思考並練習解決問題的方法。再邀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假若患者未能恰當地處理生活中的壓力,往往會增加復發風險。

擴闊社交
缺乏一定的社會技能往往阻礙患者與身邊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提高社交技能、增加自信心都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管理人際關係。

作息穩定
為自己建立一個穩定的生活作息時間表,安排一些可預測的活動模式,有助穩定患者的心情。例如在上午安排運動鍛煉身體,下午安排一個放鬆的時間,建立一致的睡眠和進餐時間表,制定處理家務和瑣碎事情的時間等等。


建立互信  各方配合

很多時候,醫生及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未能獲得患者的配合,這很有可能跟他們未能與患者建立互信的治療關係有關。因此,為了獲得最佳治療效果,患者最好能按照醫生建議,按時服用藥物;此外,接受心理治療並透過日常生活實踐學習所需技能,因為這些練習對穩定患者的心情非常重要。除些之外,閱讀相關圖書,參加互助小組,和醫生及治療師保持溝通,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進展。再加上患者積極參與治療,這些方案都是控制躁鬱症的最佳途徑。


躁鬱症可能給家庭造成沉重的壓力,家人往往在生活不同方面受到影響。特別是如果家人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並缺乏對應的知識和技能,很多時候家人會感到情緒困擾,例如感到內疚、悲傷和憂慮;家中的生活節奏及程序亦經常被打亂,而患者奇怪或魯莽的行為亦會為家人增添不少麻煩和困擾,有些家庭的經濟壓力也會增加,婚姻或家庭關係變得緊張,家庭以外的關係亦變得疏離,以致支援網絡減少,積累的壓力亦為家人的健康構成壓力。


個案分享

圓圓在家中有十兄弟姊妹,她排第四。她在成長過程中經常被疏忽照顧及被忽視,她發展比較遲緩,並且因為手腳協調不好而導致走路困難,她認為這種創傷促成她的抑鬱症。圓圓說:「小時候,我有寫日記的習慣,我在其中一頁寫道『我應該無法活過三十歲。』」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由於懷孕困難,圓圓的抑鬱症惡化。她說:「當我的女兒在嬰兒床上哭泣時,她讓我崩潰的,因為它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是孤單。」她的丈夫當時感到很失望,她更經常把頭撞向牆上。二年後,圓圓有強烈自殺傾向,不得不住院。那時候她被診斷為躁鬱症。


自此之後,圓圓開始正視自己的疾病。並積極配合醫生藥物治療,透過心理治療,她的抑鬱症狀亦得以控制。丈夫於圓圓治療期間幫忙處理家中瑣事及照顧孩子。圓圓亦開始和朋友定期聯繫,並參與一個互助治療小組。圓圓得到正確的治療,心情更穩定。她不再害怕擔當母親的角色,並嘗試彈鋼琴和學習使用電腦。當她感到沮喪時,家人總是支持她,鼓勵她和提醒孩子對她的愛。


圓圓的個案提醒我們,假若家人真的患上躁鬱症,作為患者的至親即使有一剎那想放棄的念頭,仍然要繼續愛他們。如果家中有成員患上躁鬱症,我們又可以做什麼呢?家人可以多認識這個疾病,並接納及支持患者主動求醫,管理病情。當患者感到乏力時,相信他們並鼓勵他們。至於家人亦要量力而為,恰當地舒緩情緒,有需要時要找專業人士求助。

026-027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