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沙維雅模式治療
聚焦家庭關係

訪問  心理學家  歷任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行政學系榮譽助理教授 黃嘉茵小姐

1989年辭世的沙維雅女士 (Vrginia Satir),被公認為家庭治療之母。她一直在美國擔任家庭治療師,總結多年的輔導經驗,發展出沙維雅模式 (Stair Model)。其學說於80年代中傳入香港,至90年代被普及應用。沙維雅模式聚焦家庭關係對人成長的影響,藉人性化的輔導手法,讓當事人從新的角度回溯過去,發掘深層的自我,從而獲得力量,解開心結。


適合處理各類情緒問題

沙維雅模式源起於服務精神分裂症病人,亦適用於焦慮症、抑鬱症等情緒問題。現時也用於輔導個人成長、提升自我覺察等範疇。不管長幼,各年齡層人士均是其服務對象。


其理論認為家庭成員的關係對個人成長影響深遠,人的心結每每源於其家庭成長經驗。它是相當人性化的治療模式,着重人的心性發展,關注情感或體驗性的內容,重視童年的影響,亦同時強調此時此刻、活在當下的重新選擇和決定。人若先有內在平安,才能與他人發展和諧親密關係,令社會共融、世界和平(Peace within, peace between, peace among)。

追溯家庭與情緒的關係

沙維雅模式深信人出現情緒困擾或精神問題,多源於家庭。家庭成員的關係千絲萬縷,各人的互動和溝通模式,會影響個人的成長,但當事人往往不自知。


家庭中,父母的某些性格特質,子女多少會受影響,形成類近的個性,他們亦會沿襲家庭本身的價值觀。家庭是人生的首個學習場所,父母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到孩子如何去理解這個世界,譬如有需要時未獲得滿足,反經常遭受忽略,可令孩子失去安全感,對周遭缺乏信任,導致心理健康受影響。部分情緒病患者回看童年,往往發現他幼年時曾被忽略,欠缺照顧。因此,回溯家庭氣氛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重要的一步。


多一分自我的覺察

家庭成員除血脈相連外,尚有很多糾纏期望。成年人有其自身的問題,他們未必刻意要傷害小朋友,但孩子太年幼,不會理解。當然,人性本善,不會故意傷害他人,即使虐兒者,也有其情緒問題,他們失去常性,令善良的性格喪失了。


家庭治療正希望幫助人多一分自我的覺察,並且多一分明白、接納,以至寬恕、原諒,可以放下執着和不愉快的經驗。

善用「冰山的比喻」工具

沙維雅模式強調覺察個人的問題,「冰山的比喻」是其中一項提升覺察力的工具。浮在水面的冰山只是整體的7分之1,水面下尚有更大的部分。以此比喻人的運作:水面看得到的是行為,如說話、處事,水下面包含很多感受:喜、怒、哀、樂、恐懼、怕受傷害等,背後有更深層的心理狀態。


感受的形成,和人對事物的觀點相關連。面對同一件事,抱不同觀點,便會有不同的感受。從觀點往下探索,是期望。再探下去,尚有普遍的人性,如渴望被人愛、尊重、接納、認同。冰山最底層是自我,非單純的自我價值,亦是生命力。


面對同一件事,因人的經驗、期望、觀點,會產生不同的感受。輔導過程中,通過一些提問去釐清當事人的冰山,協助他掌握其內在的經驗,摸索冰山底層出了什麼問題,個人的感受、觀點、期望如何互相牽連,導致失落情緒。當事人通過這分覺察,便有了新的定位。若全然蒙昧,如墮迷霧,就不會有選擇,彷彿任由環境控制自己。


沙維雅模式最根本、亦最珍貴之處,在於推動人發現自我。當發現到自我後,以這座冰山去理解別人,就會更容易。

「家庭重塑」小組提供新角度

除個人面談輔導,亦可通過小組進行家庭治療。小組成員一般不少於10人,透過重演一些家庭片段,讓當事人重新經驗,以新的角度了解事件。形式類似「心理劇」(Psychodrama),小組成員會進行角色扮演,像重演當事人的某些童年片段,當事人並非演回自己,反而站在父或母的位置,從另一角度觀察。劇情不會依據既定的劇本、台詞,而是處身那情景下的自然反應,以人性去演繹,發現角色的心路歷程。輔導員會帶引當事人以其所演的角色去經驗,重新發現。


家庭重塑的目的,是讓當事人對童年時代被扭曲的觀念有多一分理解、明白,包括理解彼此的限制或困難,從而多一分體諒,真正放下那些障礙個人成長、問題延續至今的事件,告別哀傷,令自己重新得到力量,尋找幸福快樂的人生。


個案:鬆開半世紀心結

一位任職公司管理層的50多歲男士,雖事業有成,卻常覺莫名的孤單、失落,以至出現抑鬱徵狀。輔導員與他傾談,發現他6歲時父親不辭而別,丟下他和母親。他奮力向學、攀上高職,矢志照顧好媽媽。雖然他已成長,但情感仍留在父親出走那一刻,心結一直未解。


輔導員與他一起叩問事件始末,重組兒時的經歷,發掘箇中的感覺、經驗,那是他一直避談的內容。期間,輔導員陪他一起經驗,給予信任、支持和欣賞。他依然記得與父親共處的一些開心片段,輔導員幫他重拾這些記憶。最終他選擇把開心的記憶留在心中,對父親出走一事釋懷,心結得解。他更自覺有能力當自己的爸爸,照顧那個孤單的6歲小孩;這是來自他自身的力量,而非依賴藥物或治療師。

個案:重看爸爸行船經驗

患抑鬱症的當事人,因父親行船,長年在外,她童年時總沒有父親在身邊,只見媽媽在家帶着孩子。她很不開心,心事積壓多年,形成心結,埋怨父親,甚至母親。


當事人可能從未想過媽媽獨自承擔一個家的勞累、孤單。透過家庭重塑,讓當事人站在媽媽的位置回看,便明白她的困難、徬徨,這經驗有助她去原諒母親。另外,由學員演父親的角色,讓當事人目睹爸爸在汪洋中行船的情景。輔導員會問她:父親整天望向四野無人的大海,見不到妻兒,是否如她想像般風流快活?藉此帶她感受很多從未有過的經驗。

 

正面改變邁向療癒

進行沙維雅模式心理輔導,一般當事人經8至10節治療,便有很大的改善。通過1次3天的小組治療課程,不少人亦能處理好問題。當然有些個案需時較長。


治癒的定義,主要了解當事人在接受輔導後,心理狀況的改善程度,可從4方面評估:


1. 當事人更了解自己,能接納、欣賞自己。
2. 面對不開心或困境,他會作出較明智、代價少一點的選擇。
3. 會為自己或他人負責,做一些惠及他人的行為,令自己開心點。
4. 內心和諧、平靜,言行一致。

 


 

030-031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