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走在海防線上

 

香港三面環海,歷史與風土人情,均與大海淵源甚深。這次走到筲箕灣,從原為鯉魚門炮台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到食肆林立的東大街,除了吃喝遊玩外,還探尋著一段段香港與海的故事。

 

當中有海產的鮮香,也有炮火的煙硝。

 

香港水域有兩扇重要的「門」,包括維多利亞港東面的「鯉魚門」及西面的「汲水門」兩個海峽,成為船隻進出港口的必經之路。鯉魚門,既是海峽名,亦指兩岸的地方,香港海防博物館所在的位置,就是港島這邊的鯉魚門,不過今天提起鯉魚門,大都只會想到九龍那邊去。

 

穿梭堡壘看歷史

鯉魚門是海港出入口,在軍事防衛上具戰略意義,因此當英軍在19世紀進駐香港後,便在鯉魚門水道南面的岬角上,修築包括鯉魚門炮台的多座炮台,射程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後來又在海邊建成布倫南魚雷發射站,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水下武器的要塞。不過,自1887年鯉魚門炮台建成後的幾十年間,香港水域並未受到威脅,而隨?其他配置更先進武器的炮台陸續建成,鯉魚門炮台的重要性亦漸漸減退。直至1941年日本攻打香港,鯉魚門炮台才真正有機會上場,可惜因火力兵力均遠遜敵方而最終被佔領。

 

一切都成歷史,今天的鯉魚門炮台早已化身香港海防博物館,為參觀者述說著當年的故事。博物館的主體是昔日的堡壘,在穿梭於每個展覽室之間,瀏覽一幕幕香港海防史之餘,也隱約可體會到堡壘那份深沉肅穆的氣氛。不過最吸引參觀者的,相信是一台台擺放在戶外的大炮和戰車,令人忍不住紛紛上前拍照。

 

香港海防博物館獨佔一個山頭,空間非常大,遊人既可在堡壘內悠閒地參觀,又可在戶外沿古蹟徑瀏覽溝堡、壕溝及軍營殘跡等遺蹟,而那個俯瞰鯉魚門海峽的無敵大海景,更是讓人心曠神怡,在假日到處人頭湧湧之時,到海防博物館閒遊半天,也不失是一個選擇。館內設有一間社企小食店,食物質素普通,勝在可以坐下歇一歇,天氣不熱時坐在戶外,海景相伴,一樂也。

 

集食街廟街一身的東大街

從港鐵筲箕灣站到香港海防博物館,有一條很多香港人都知道的街道——筲箕灣東大街。它現在之所以為人熟悉,是因為它雖然全長不足800米,但集結各式美食,是「搵食」好去處。不過這條電車總站所在的大街上,亦同時建有天后廟和城隍廟兩座古廟,加上就在另一端的譚公廟和玉皇寶殿,為這片地方增添另一份鄉土特色。

 

走訪當日,適逢一年一度的譚公誕,巡遊隊伍沿東大街上的城隍廟、天后廟,一直綿延至譚公道上的譚公廟,舞龍舞獅一隊緊接一隊,鑼鼓喧天,好不熱鬧,也反映出譚公在筲箕灣人心目中的重要。譚公跟天后同為海神,在明清年間很多漁民於筲箕灣聚居成村,也有惠潮石匠到此採石,他們把供奉譚公的習俗帶來香港,在筲箕灣海邊興建了譚公廟。

 

據說二次大戰時筲箕灣的漁民生活反而轉好,大家都歸功於譚公的保佑,因此香火愈發鼎盛,到了今天,雖然很多漁民後代早已上岸,甚至搬離筲箕灣,但每逢譚公誕等重要節慶,都會回來大事慶祝,感謝神明的庇佑。 其實除了廟宇外,筲箕灣東大街還有教堂崇真堂,比街上現存所有古廟還要古老,揭示筲箕灣文化歷史的另一面。下次去東大街,「搵食」之餘不妨來個深度遊,感受一下隱藏在歷史之中的筲箕灣。 

交通及開放時間:

港鐵站港島線筲箕灣站出,無論站內或街上都有清晰指示牌,想去香港海防博物館或各座廟宇都無難度。另外亦可坐城巴85或新巴82X,在博物館門前下車。

 

香港海防博物館免費入場,不過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休館。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Coastal/

 

 

054-055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