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特稿

夾公仔、手遊課金
玩出賭癮

訪問 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
展外輔導及心理教育部 部門主管
嚴廷玲小姐

愛玩無疆界,潮玩如夾公仔、手遊電玩,老中青輩皆着迷,前者需付款才能夾取心頭愛,後者更涉課金,購入獨特道具及角色,在虛擬世界逞強。遊戲的樂子、滿足感絕對誘人,驅使參與者源源奉上金錢追求快感,甚至沉迷失控,如染賭癮。驟看是遊戲,其隱含的賭博元素足教人迷上癮,玩家須覺察,及早抽身。

傳統賭博項目如賽馬等的成癮問題早受關注,但生活中尚有很多活動含賭博元素。接受戒賭輔導人士中,便有因沉迷夾公仔、打機課金而求助,部分人身陷傳統賭博問題的同時,也熱衷這類潮玩,尤其是年輕人。


遊戲含賭博元素
概括而言,賭博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投注在不確定的項目,期望獲取回報。近年流行的夾公仔機、電玩遊戲均涉金錢投放:公仔機需付款才能夾取,手遊課金用作選購特別道具、角色等,增強致勝機會,涉及種種未知數,具博彩成份;即使扭卡扭蛋、推硬幣機亦然。


這些活動是否被視作賭博,與參與者的參與心態相關。如當事人不在乎參與結果,隨遇而安,適可而止,則未能完全視作賭博;相反,若認定目的,像堅持要抽到遊戲中的特別道具,持續投放金錢,便屬賭博行為。故此不宜把賭博作「是」與「不是」的簡單二分,而是以光譜模式,由零至一百分檢視活動的涉賭成份,便發現上述遊戲皆含賭博性質。


世界衛生組織於早前確立了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為疾病的一種,而當中的所謂「遊戲」亦較傾向是指電子遊戲(Digital Gaming)或視頻遊戲(Video Gaming)。夾公仔、擲彩虹等遊戲難以被歸類為電子遊戲或視頻遊戲,然而如當事人過度沉迷,正常生活大受影響,皆顯示有成癮傾向的可能性。譬如終日埋首玩樂,荒廢學業、事業,導致家人關係惡化。尤有甚者,即使想戒掉,卻難敵內心慾望,持續投入,不能自拔。參與這類玩意,雖不致短期內傾家蕩產,但持續虛耗金錢,終致財政問題,甚而違法欺詐。像初中生缺乏經濟能力,為了夾到自己心儀的公仔或課金抽到心儀的道具、角色,竟竊款或盜用家長信用卡。


玩上癮有因
平日我們所說的沉迷賭博、賭博成癮,其實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上的其中一項精神疾病「賭博失調」(GamblingDisorder)類同。而賭博失調亦被歸類為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症(Substance-Related and AddictiveDisorders)的其中一種。手遊課金等玩意既含賭博元素,由此角度引伸,若失控沉迷,亦可視作成癮,涉及生、心理及社會因素的交互影響:


生理:
部分人先天上較易對某些事物、物質(如酗酒)成癮,像參與手遊課金,轉瞬便領略到快感,盲目沉迷。


心理:
部分人藉手遊課金等玩意,一圓現實中得不到的渴求,作心理補償。像初中學生耽溺於手遊課金遊戲,獲取真實生活得不到的成功感。


社群關係:
當事人受周遭的人事影響,願意投放大量金錢抽取角色、工具,達沉迷程度,像朋輩間比較,當抽到獨特角色便足以炫耀,有自豪感。

求助者年輕化
尋求戒賭輔導的多屬中年男性,往往年輕時已賭博,及至中年,債務沉重,迫得求助。部分人除了沾手傳統的博彩項目外,亦有參與含賭博元素的活動,包括夾公仔等潮玩。近年不乏廿餘歲的求助者,或因現時賭博形式增多,且透過網絡進行,年輕人容易參與。


嗜賭成癮個案各自有別,亦有共通點:


成長背景:
當事人從小到大受家長縱容,即使賭至舉債,家人亦願代償還。家長沒有就其成長階段給予相應的規範、引導,當事人的心理仍滯留在年輕階段,沒有真正成長。


自我觀感:
部分人自覺一無是處,學業、事業等一事無成。偶然參與手遊課金、夾公仔等,掌握到技巧,表現精明,獲得成功感,遂投入其中,尋找認同。


心理調適:
有些人視參與賭博活動為減壓、平復情緒的途徑。

個案 :寄情潮玩填補孤寂
退休專業人士沾手多類賭博,包括玩夾公仔、推硬幣機,整天留守遊戲機中心,常投放萬元尋樂,已累積相當債項,達上癮程度。

 

他與家人表面看來融洽,實質關係淡泊。及至退休,沒有工作寄托,且經常留在家,問題益形尖銳,自覺遭家人冷待,內心孤寂,奈何不想被視作苛求關注,故迴避披露心跡,驅使他通過賭博排解失落,而夾公仔等對他是新鮮玩意,心情有所依附。個案源於心理因素,亦涉家人關係,需循此方向慢慢解結。

輔導就個案剪裁
戒賭求助者主要有兩類背景,須按個別情況輔導:


其一是因賭博致債台高築,泥足深陷,被家人催迫來戒賭。這類被動求助者,戒賭意欲偏低,輔導初期不宜單刀直入處理賭博問題。賭博問題千絲萬縷,不少人賭博或因自小形成各種難解的心結。先處理這類底層的問題,協助當事人卸下戒心,多作分享,有了新的體會,從而解開心結,繼而與賭博行為連結,進入戒賭輔導。


其二是自覺賭博問題嚴重而主動求助,可有不同的輔導方向,如認知行為治療,聚焦糾正思想謬誤,如抱十賭九勝的非理性想法。另外,可循家庭治療系統,探討當事人與家人如何相處、怎樣理解其賭博行為。


輔導時,亦要了解當事人對戒賭輔導的期望。有人認為必須與賭訣別,亦有人視進展到能節制下注已屬成功。對嗜賭成癮者,要由沉迷賭博轉化成有節制賭博,實有難度,但在輔導過程中亦不一定需要完全否定這個可能性,可在輔導過程中讓他們自行摸索及反思能否辦到。在戒賭輔導的過程中,當事人或可循序漸進至完全與賭訣別,但在過程中亦要讓他們明白手遊課金等玩意也涉賭博元素。一般而言,當事人接受輔導後,能停止賭博行為半年,可視為成功個案,但部分人因遇到某些事情衝擊而復賭,亦非罕見。


預防:個人警覺 家長引導
人的精神狀態並非只有「健康,無病」與「不健康,有病」兩極。在「健康」和「不健康」狀態之間,還可以有「一般」和「亞健康」的狀態。在「精神亞健康」的狀態下,當事人雖未發展至有精神疾病,但可能已出現了不少心理或生活狀況,如對生活失去期待、經常與人爭執等。在這狀態下再遇上外來刺激,就容易對某些行為、物質成癮。要及早預防,個人應定期檢視自己當下的精神狀態處於哪一個位置,有否成癮問題,要適時求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照顧者的依附關係(Attachment),會影響其將來處世待人的態度。預防孩子出現成癮問題,家長應儘早思考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按其年齡、性格,給予適切的指導。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單一教養方法,像孩子性情較內向及慢熱,強迫他要對外積極社交及探索,可能令他更易產生負面情緒,無所適從,施教須按個人特質調整。

一搏抗疫
疫戰持續,經濟受創,部分個案當事人來自餐飲零售業界,原已抽身,此間卻又復賭。初步估計,不排除在生計不保下,部分人抱「不如搏下」的心態復賭。同時,投注站雖停開,但賽事並無縮減,公眾轉為網上落注,更為方便,致參與者增加。

24-25.jpg
26-27.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