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調查報告
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21
「2021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研究工作小組公佈
(日期:2021年10月26日)

  • 2021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平均分不合格

  • 三分一市民指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 實體見面與個人精神健康呈正面關係

 

響應「世界衞生組織」和「世界心理衞生聯盟」每年10月10日的「世界精神健康日」,香港多個復康組織及
公營機構在每年10月合辦「精神健康月」活動,透過舉辦不同形式的公眾教育及推廣活動,向市民宣揚精神健康的訊息,以及提高他們對復元人士的認識和接納。心晴行動基金是主辦機構之一。


「2021精神健康月」主題為「愛.伴.行」,鼓勵市民透過不同方式增加連繫、關愛身邊人、互相陪伴,身體
力行進行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提升精神健康。籌備委員會研究工作小組連續10年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以了解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期望喚起更多人關注精神健康。今年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採用電腦輔助電話訪問系統進行電話訪問。

I 調查背景及方法
調查日期: 2021年7月5日至7月9日,以及7月12日至7月14日的晚上6時30分 - 10時30分
調查對象: 15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香港居民
成功樣本: 1,028;712位來自固網電話部分,316位來自手提電話部分。回應率為39.1%
抽樣誤差: 置信水平於95%內,約+3.1%
加權處理: 按香港政府統計處公佈的2020年中15歲或以上人士的性別及年齡分佈為基礎,配以加權進位處理

受訪者背景資料

34-35.jpg
34-35.jpg
34-35.jpg
34-35.jpg

II 調查問卷內容

涵蓋「世界衞生組織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1998年版)」及以下範疇的問題:

  • 子女、工作、學業、身體狀況、家庭、人際關係、居住環境、財政狀況、個人前途及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對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有多大負面影響

  • 受訪者的焦慮及抑鬱狀況

  • 受訪者在疫情下的生活及社交狀況

34-35.jpg

III 研究結果

1.  2021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2021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為48.03分,比2020年的45.12分較好。


1.1 在2021年,過半數受訪者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低於52分;32.0%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介乎52-68分;而15.0%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良好,達72分或以上。

1.2 分析按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份、住戶人數、住戶收入及子女數目的組別,比較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的差異。結果顯示,65歲或以上的長者、退休人士或有子女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較好。值得指出的是,年齡、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份及子女數目與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在統計學上呈顯著關係。年齡介乎25至34歲、離婚/分居或待業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顯著較差。性別、教育程度、住戶人數及住戶收入與個人精神健康指數則沒有顯著的關係。

1.3 問及受訪者各個生活範疇對其精神健康有多大影響。近四成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三分之一的在職受訪者認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較少受訪者認為「子女」、「家庭」、「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

34-35.jpg
36-37.jpg
36-37.jpg
36-37.jpg
36-37.jpg

2.  比較2020年中與2021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2.1 是次調查為連續十年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與2020年中的調查結果比較,2021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較好,平均分上升至48.03分;低於52分處於不合格水平者下降至53.0%;達72分或以上良好水平者輕微上升至15.0%。

38-39.jpg

2.2 比較結果顯示,除了財政狀況外,各個生活範疇對受訪者精神健康的負面影響大致相若。表示財政狀況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負面影響的受訪者比例下降至20.1%,降幅呈顯著水平(p<0.05)。

38-39.jpg

2.3 調查亦問及受訪者的其他精神健康狀況,如焦慮症徵狀和憂鬱症徵狀。調查結果發現,2020年及2021年呈焦慮症徵狀和憂鬱症徵狀的比例相若。

38-39.jpg
38-39.jpg

3. 香港市民在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下的日常生活
3.1 三分之一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與2020年中的調查結果相比,有所下降,並在統計學上呈顯著水平。

38-39.jpg

3.2 問及若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對其造成精神情緒問題,六成受訪者表示會向專業人士求助,當中近七成表示會向醫生求助。

38-39.jpg

3.3 為了解香港市民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的日常生活,調查亦問及受訪者在前兩個星期的生活和社交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受訪者傾向不會親身到商舖購物或餐廳用膳,而會選擇網上購物或外賣餐點。

40-41.jpg

3.4 社交方面,約四成受訪者分別經常或有時與非同住親友見面、參加小型社交聚會以及探訪長者、患病或年幼的非同住親友;約四分三受訪者指自己會經常或有時透過電話、視訊、短訊或社交媒體與非同住親友聯繫。值得留意的是,經常或有時進行以上4種社交活動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較高,但只有屬於實體接觸的社交活動與個人精神健康顯著地呈正面關係。

40-41.jpg

3.5 當被問及在訪問前兩星期是否感覺與非同住親友變得疏離,約四分一受訪者表示經常或有時有這種感覺。

40-41.jpg

IV 建議
1. 政府及有關當局儘快檢視相關策略,並多管齊下加強各項措施和服務,以改善市民的精神健康。
2. 儘管學生受訪者的精神健康不是最差,但近四成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學校不但應為老師和學校社工提供培訓,以儘早識別需要情緒支援的學生,還要訂定合適和有效的策略協助學生減輕壓力,並幫助他們增強抗逆能力和適應技巧。
3. 三分一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政府與市民應該繼續同心抗疫,盡力防止社區出現大規模感染,好讓各人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
4. 調查發現,時常與親友見面與個人的精神健康呈正面關係。建議市民在安全及已採取適當防疫措施的情況下與親友會面(例如小型聚會、戶外活動等),保持聯繫,以達至「愛.伴.行」。
5. 有關當局宜定期進行大型的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藉以了解不同群組的精神健康狀況及有關變化。長期調查數據將有助政府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及未到位的情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