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有所思
角色迷惑  良策平息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黃玉英小姐

 

年長父母體能漸衰,貼心的子女聘外傭照顧,豈料問題叢生。當長者由照顧者突變被照顧者,霎時未能適應角色轉變,加上與外傭存在文化差異,部分長者更受腦退化問題影響,難於相處,致衝突加劇。如此糾纏局面,家人須謀求良策,耐心處理,助雙方建立互信關係,平息紛爭。

 

真情個案

長者外傭困局鬥

劉老太今年84歲,3年前曾經中風入院,搶救後雖無大礙,可以回家如常生活,但對於打理日常家頭細務,不免顯得有點勉強。

 

劉老太與丈夫結婚超過60年,家庭生活愉快,兒孫滿堂。劉老先生已年近90,身體尚算壯健,「行得走得,食得瞓得」。兩老原本相伴過着幸福的晚年生活,但自從劉老太中風後,所有家庭成員都認為她不適宜繼續操勞家務,而劉老先生奈何自己年事已高,亦愛莫能助。


聘用外傭是個可行又普遍的方法,於是兒女便為兩老請來了外傭,讓老爸老媽安享晚年。可惜,惡夢從此展開!起初的時候,劉老太不斷向兒女投訴外傭姐姐的不是,主要指責她不懂工作和偷懶,要求把工人辭退。
辭退了一個更換一個,指責愈來愈厲害,接下來的工人除了偷懶,更是偷東西,家中有甚麼東西好偷呢?初期是偷中藥材、海味,再下來便是偷錢,但一切毫無證據;到了後期,家中所有物品都可以偷了,包括剪刀、膠袋、報紙……,說都被工人偷去賣!


3年內換了4位工人,家人開始知道劉老太指罵工人的目的是要把工人辭退,她認為自己不需要靠工人。情況愈鬧愈僵,劉老太已命令兒子在雪櫃上鎖鏈,亦在家中每個角落加裝閉路電視監控工人姐姐的一舉一動,使全家人感到非常苦惱,不用工人幫忙家務事實上不行,但劉老太的堅持卻令大家陷入了困局。孫兒也因此怕了嫲嫲,不願回去探望兩老了;而爺爺除了日日要「捱」老伴對工人的漫罵之外,更感到非常無助和沮喪,鬱鬱寡歡。

個案中的劉老太抗拒聘請外傭,僱用後不斷投訴,更指對方盜竊,雙方關係緊張不安,家人疲於應對,孫兒亦疏遠祖母。事件從表面看屬僱傭衝突,細探下實有其深層癥結。


問題癥結 深入探究
個案觸及幾項深層問題:
家人共識: 劉老太八十多歲,丈夫更是九旬長者,聘外傭看來合適,但上下兩代有否共識?劉老太一直反對,因要證明自己仍是一家之「煮」,慣演主導角色,對外傭心生抗拒。
身份失落: 外傭應聘後,動搖了劉老太的固有身份,教她若有所失;既失落主婦角色,更因毋須再照料家人,同時感到失去母親、妻子、祖母的角色。
過渡安排: 曾聘用4位外傭,劉老太依然不滿意,可見她與外傭在過渡期適應上,如建立信任、溝通方法等,存在問題。
腦退化症: 劉老太曾中風,此後變得多疑,常指控別人盜竊,亦固執己見,包括聽來頗無稽的竊取膠袋,同時健忘、處事混亂等。這些徵狀透視她可能因中風影響腦部功能,出現腦退化症。家人應留意,否則爭拗難了。明白到問題癥結,可對症調解。


謀求共識 長者參與
長者的固有觀念不易被改變,像節儉,膠袋也珍惜如寶,而外傭需花錢聘請,定要盡用,雙方難免起衝突。


長者這類想法,家人可從旁溝通,化解爭端。像有朋友和外傭相處融洽,可邀對方分享經驗;長者年老力衰,多少體會到傭人幫助之利,別人的正面分享,有助推動其改變觀念。


就聘請外傭,家人可與長者建立共識。如可能的話,聘用前,不妨試用社福機構的到戶鐘點服務,家務助理定期上門服務,毋須留宿,又沒有語言及文化障礙,先讓長者熟習由外人處理家務,再嘗試游說她聘用外傭。聘用過程也讓長者參與,既有話事權,對人選會較易接受,更有助她由主婦轉化為導師,向外傭「教授」經驗。

近鄰尤勝遠親
參與中心活動外,睦鄰也是社交的重要一環。平日長者可多與鄰居聚首交流,若個性較內向,家人不妨推波助瀾,偶爾弄點小吃,饋贈鄰居,打開話題,增進友誼。鄰居是重要的社區支援,從現實觀察,良好的睦鄰關係,對照顧長者有正面作用,即使遇突發事,也有照應。

身份轉變 調整心態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理論提出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大眾往往聚焦長者在生理、物質生活的需要,心理需要卻常遭誤解。長者面對人生階段改變及個人身份轉化,需要適應期。以往長者在職場表現卓越,尤其男士作為家庭經濟支柱,突然變成要別人照顧,驟感一無是處,自尊、效能、個人價值等消失殆盡。個案中,外傭進駐家中,長者頓感陌生,備受威脅,雖然衣食住行得到照顧,但被取締的處境,令其安全感、歸屬感皆受衝擊,心理上的需要無法獲得滿足,形成矛盾心態,導致衝突。這關乎個人的身份價值認同、歸屬感,家人應多注意。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有各自的人生歷程,在過渡適應期中,僱傭雙方不妨多聆聽對方的故事,促進了解,減少文化差異的障礙。個案中劉老太常懷疑被人盜竊物品,這種想法與個人背景有關。譬如視膠袋如寶,怕被偷去,或可能源於她曾經歷飢寒交迫的戰亂日子,對物品強烈珍惜,外傭若不了解,自然缺乏耐心;同樣,被照顧者
自視為僱主,理所當然役使傭人,若明白外傭為養家而離鄉別井苦幹,對傭人亦會變得溫和、體諒。

拓展社交 豐富生活
社交生活是重要的,可為長者訂定生活日程,避免她只專注與外傭拉鋸。像參與社區中心活動,結織同齡友伴,若大家都聘請外傭,可分享相處之道,朋友的話往往更中聽管用,猶勝兒女講數十遍。另外,社福機構亦提供到戶服務,經訓練的人員可定期家訪,協助長者做智能訓練、鍛煉身體等。


生活細節也別忽略,像協助長者整理物品,容易找尋,避免疑慮遺失。畢竟傭人盜竊的事件偶有發生,不能咬定長者的觀察必然錯誤,否則易令長者誤會家人總偏幫外傭,反不信任自己;何不先作防禦,把貴重物品放保險箱或妥善存放,做好記錄,知其去向。


欣然成全 兒女盡孝
就此個案,建議家人安排長者接受檢查,診斷有否患上腦退化症,可對症施治,延緩惡化速度。家人也要學習相處技巧,保持聯繫,營造家的溫暖,個案中孫兒漸見疏離,對長者實構成打擊。


長遠而言,僱傭雙方須建立互信關係,提升安全感,並可讓長者適應角色轉變,成為外傭的工作指導者。長者會逐步明白自己現在的角色,並非再為兒女拼搏幹活,而是接受兒女的體貼照顧,成全其孝心,他們便不會內疚;長者從而安於享兒孫福的人生階段,亦體會到本身的重要性。

個案輔導方向
就此個案,輔導上可先向劉老太的兒子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因為他在推動整個家庭上扮演重要角色,且認知健全,可先由他切入。相反,因劉老太有不滿情緒,若單刀直入,或激化其抗拒心,加上其認知問題,需較長時間引導。


照顧長者,實獨力難支,背後須有整個支援網絡,故要讓兒子認識這些網絡,如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透過社工介入,可安排長者接受外展護老服務,或參與護老中心的健康鍛煉、旅行活動等,令生活更多元化。同時,可安排外傭參加照顧長者的訓練班,增強知識及技巧,並密切關注長者的健康狀況,給予適切醫療。

34-35.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