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診所先導計劃
分流新模式助縮短輪候
訪問 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 顧問醫生 彭培輝醫生
近年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專科門診的求診人數持續上升,以九龍東醫療聯網為例,新症病人往往要輪候90個星期以上,即18個多月才獲得診治。
為了縮短輪候時間,繼九龍西醫療聯網之後,九龍東醫療聯網於今年7月亦試行精神健康診所先導計劃,將病情較輕、預計診治時間較短的病人分流,採用多方專家合作診治的模式,為病人提供綜合治療,幫助他們加快康復,從「病向淺中醫」的方向達至縮減整體病人的輪候時間。
都市壓力日益嚴重、人口上升、愈來愈多人關注精神健康等,都是造成精神科專科求診人數不斷上升的原因。據基督教聯合醫院精神科顧問醫生彭培輝醫生表示,九龍東醫療聯網在2005-06年精神科專科的成人新登記個案有5千多人,但到了2015-16年增至7千多人,升幅達40%;由於新症不斷增加,舊症整體人數亦相應遞增,由2007-08年的5萬多人次,增加至2015-16年的7萬人次。由於醫管局醫護人手的增長無法趕及病患者數字的遞升,惡性循環下,令新症的輪候時間愈來愈長,如果現在登記(2016年9月份),可能要等到2018年5、6月才有機會應診。
綜合治療省多重輪候
「這情況當然不理想,」彭培輝醫生解釋,「求診者的情況可能本來比較輕微,但因要等候如此長的時間去診治,有機會令情況變得嚴重;又或者例如他本來是因失戀而失眠,於是自己先去配弄安眠藥,有可能因服用不當而導致上癮,結果由本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變得複雜。」
為了縮短病人的輪候時間,醫管局精神科中央協調委員會於2015年開始在九龍西醫療聯網試行精神健康診所先導計劃,並於今年7月在九龍東醫療聯網展開第2階段的計劃,診所分別設於聯合醫院及容鳳書紀念中心。今次的計劃內容跟之前的基本一樣,不過對象會擴展至64歲以上的患者,因此在治療團隊中亦會有老年精神科醫生參與。
計劃首先由精神科專科護士篩選合適個案,分流至精神健康診所,然後安排病人於同一時段內接受精神科專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及職業治療師的診斷及評估,這樣可省卻病人分別輪候的時間;之後他會接受至少4次綜合治療,主要由精神科護士、職業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學家提供。
以「隊尾」病友為對象
彭培輝醫生指出,精神健康診所先導計劃是一個較新的模式,希望在病情較輕的患者中揀選合適的,儘早介入,令患者可以病向淺中醫。「我們主要為患者提供非藥物的心理社會介入方法(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包括心理、社交等方面的治療,希望幫助病人在1年內康復,甚至不用再覆診。」
目前專科門診新症的輪候時間是按緩急先後的準則去確定,這計劃卻主要揀選是否有機會於一年內康復的患者。故此,重性精神病患者、認知功能不健全如腦退化症、屬器質性疾病如中風或腦腫瘤、酒精或藥物濫用,以及涉及法律訴訟的個案如工傷索償等,都非此計劃的對象,因為這些患者的治療時間大都超過1年以上。
九龍東醫療聯網的先導計劃在2016年至17年將提供1,500個名額,並接受跨聯網轉介。彭培輝醫生期望通過此計劃,可令新症排期輪候的時間縮短兩成,由原來的90個星期縮減至70個,並希望參與的病人之中,有3成最終可完全康復,而其餘的患者若情況穩定,亦可轉介至普通科門診跟進。
「以往醫院的資源大多側重於重症患者身上,不過現在的趨勢是輕症亦不容忽略,這計劃就是從原本在『隊尾』的病友入手,以改善整體的輪候情況。」彭醫生期望,「長遠來說,我們要探索一些機制,令已在服務內的病人可以康復離開,才不會令個案堆積如山,例如跟社區合作,把已穩定的個案轉介至家庭醫生或普通科門診跟進,這將是一個大方向。」
看緩急先後 定輪候時間
醫管局的專科門診有一套指引去判斷新登記病人的緩急先後,從而決定輪候時間。指引主要看兩方面:
1. 病情的嚴重性
2. 病情的危險因素
根據這些因素,病人會被分為:
級別 輪候時間
第一優先 2個星期內
第二優先 8個星期內
第三優先 多致90個星期
例如患者有嚴重抑鬱症,再加上有自殺傾向,便會被列入第一或第二優先次序內,但若患的是輕微的情緒問題,無即時危險性,便會被列作第三優先。
職業治療師助患者調適生活
在精神健康診所先導計劃的治療團隊中,除了醫生、護士和臨床心理學家外,職業治療師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很多人以為職業治療師的工作只是跟職業方面的治療有關,其實他們的工作範疇很廣泛。簡單來說,職業治療師是利用有意義的活動和療法,去幫助患者防止、減少或克服殘障,他們會配合患者生活上的各種需要,協助他們重返家庭、工作崗位及社區生活,使他們能過獨立及有意義的生活。
情緒病及精神病患者很多時因情緒及精神問題,令生活、工作或學業方面亦大受影響,職業治療師會協助患者重整生活,指導他們紓緩情緒的方法、社交技巧,以改善自我照顧的能力,希望在生活層面幫助他們減輕精神壓力。
九龍東醫院聯網精神健康診所計劃的醫療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