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時鬱時躁極難耐
訪問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天豪醫生
雙相情感障礙,也稱雙相障礙(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亦稱「躁狂抑鬱症」(簡稱躁鬱症),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輕中度躁狂發作,而另一方面又有抑鬱的兩極情緒病。
在香港,每100人中大約有1人患上躁鬱症,是普遍的情緒病之一。
40歲以下年青人士的初發病率較高,男女比例為1:1。
根據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診斷標準,躁鬱症主要可分為4類型:
躁鬱症I型:
在抑鬱期前或後出現1次或以上至少連續1星期躁症發作。
躁鬱症II型:
大多數時間是抑鬱,混雜至少連續4天的輕躁期。
混合型躁鬱症:
患者同時間出現抑鬱與躁狂的情緒。
快速循環型躁鬱症:
在1年內至少發病4次,躁症和抑鬱經常交替出現,而病情亦較一般的躁鬱症嚴重。
情緒兩極化
躁鬱症的成因未明,但認為與遺傳因素、腦部結構、腦部神經傳遞物質失調、荷爾蒙變化、壓力、濫藥或經歷重大變故等有關,都有可能導致躁鬱症。李天豪醫生指出,「躁鬱症的病人會交替出現躁狂或輕中度躁狂和抑鬱兩種情緒,而發生抑鬱與躁狂的情況哪種為多,則因人而異。躁狂時,患者情緒會非常高漲,表現得異常興奮,自信心十足,認為自己甚為重要,如果別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或者與自己的意見不符,便會出現不滿的情緒,例如忟憎。患者的思想顯得十分活躍,新主意層出不窮、左跳右跳,滿腦子主意,無法靜止下來,亦自以為是,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見。在生理方面,呈現精力充沛、不用睡覺、性慾增加等表徵,這些徵狀並非因藥物或其他疾病而直接引致的生理反應。至於行為,則經常表現出標奇立異、說話快速、過度活躍、非常進取、吹噓自大、進行不設實際的計劃、決定輕率、衝動行事、欠自制力、說話衝口而出批評別人、胡亂花費、無節制地購物、不慎重的性行為、或魯莽愚蠢的投資。但當抑鬱時,卻會對所有事物完全失去興趣、沒有動力,憂鬱悲觀,或煩躁、坐立不安、沒有自信,覺自己無用、甚至產生自殺念頭。」
治療策略
治療躁鬱症,一般會處方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可以幫助病人穩定情緒。李醫生解釋,「由於躁鬱症病人情況比較複雜,患者的抑鬱與高漲情緒有可能同時或交替出現,在不同時間又可能有不同的病徵,因此醫生可能會同時處方多種藥物,包括情緒穩定劑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等,藥物療程至少服用2年或以上,如果復發,便要再進行藥物療程,或長期服藥,雖然可能仍有躁鬱徵狀,但復康的概念意旨在患者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單單治療症狀。復康的概念沒有單一的定義,但其指導原則是『希望』—儘管患有嚴重精神病,患者亦可能重新獲得有意義的生活。」至於心理輔導,如認知行為治療,是常用的方法。「還要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減低復發風險,恆常做適當運動。看似簡單,但有幫助。」
切忌自行停藥
李醫生指出,「有些病人受不少藥物副作用的影響,若患者的病識感不足,很容易會導致自行停藥或調校藥物的份量。例如出現躁症病徵時,患者誤以為自己龍精虎猛,便不用服藥,或者甚至令人享受那些躁狂徵狀。」此外,家人不明白,對病患認知不足,以為患者「狀態」很好,不需要服藥;又或以為是個人性格問題,延誤醫治時機。還有社會標籤效應,亦是治療的大障礙。李醫生強調,「在治療過程中,家人及朋友的了解、體諒和支持是很重要的。
如果患者無法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變化,家人應從旁多加注意,在需要時及早提醒或陪他求診。」
典型的病例
女患者,年約30歲,長期感到不開心,經常表現出煩躁?憎;家人不以為意,認為是她性格惡劣,臭脾氣,直至1年多後,她企圖自殺,確診患上躁鬱症,家人才驚覺事態嚴重。及後求醫,經過適當治療,病情得以控制,並逐漸康復。
服藥須知
「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例如鋰劑,需時大約一週至數週才起效,期間要處理調藥至合適份量。患者需耐心地遵照醫生指示服藥,並將服藥後的反應及情緒的轉變記錄下來,於覆診時告訴醫生,這有助醫生調配最合適患者的藥物份量。」李天豪醫生提醒,「於服藥期間,必需注意多喝水,少喝咖啡茶等, 因為藥物中的鋰劑,很受體內水份影響,如果身體水份不足,鋰劑的濃度便增高,會導致鋰中毒。」
醫生的忠告
1. 自我監察。注意情緒波動,避免進入躁狂或抑鬱狀態才求醫。建議進行情緒日記,有助辨別哪些事情對自己的情緒有影響。
2. 正確認識及了解疾病,別存謬誤或偏見。
3. 適當壓力處理,提升抗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