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做好準備  坐擁空巢  

開展人生下半場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認證輔導員(香港專業輔導協會)  李慧嫺小姐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描繪了很多香港父母對子女的心態,正因為他們都以孩子為中心,即使孩子成年後,仍難以放心,經常為他們擔憂,甚至總是想參與他們的事情,所以當他們搬離時,就更容易感到失落空虛,甚至引發情緒問題。


其實踏入空巢期,有失也有得。在之前先做好心理準備,重新檢視自己的需要,人生下半場可能就此展開,得比失會更多。

根據香港人口統計,有子女同住的長者比例近年逐漸減少,由1991年的61%減至2011年的 51%,而在2011年只與配偶同住的長者有接近22萬人,獨居的亦有12萬人。由於長者患抑鬱症的機會較高,而空巢期亦較易令年長父母出現情緒問題,這34萬的「空巢」長者患情緒病的風險自然亦相對增加。

過去焦點全在子女

然而,並不是所有家庭及父母都會出現空巢綜合症,據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李慧嫺小姐(Margaret)表示,以下情況會較易出現情緒問題:

全職主婦或單親媽媽:


一般來說,母親出現空巢綜合症的機會較大及較嚴重,因為對女性來說,「母親」是一個很主要的身份,在家庭中一向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特別是全職母親,一直以來都把全副心血放在照顧子女上,一旦子女離開,沒了這份「工作」,她們便會感到喪失自我價值,覺得很失落與空虛。尤其是單親母親,她們為培育孩子成長,往往犧牲更多,與孩子亦建立了很緊密的依附關係,當他們離開時,那份失落感便會更大。


此外,女性在空巢期時亦可能剛好遇上人生其他重大事件,例如更年期,亦會加劇她們的情緒問題。

過往專注工作的父親:


父親一樣會有空巢綜合症,他們在家庭的角色比較功能性,承擔養妻活兒的責任,很多爸爸早年把精力放在工作或「賺錢」上,跟子女的情感比較疏離;到了空巢期,他們亦接近退休,失去工作和養家的角色,再加上跟子女的疏離感,覺得子女不理會自己,便會產生很強的無力感,覺得喪失自我價值,甚至感到被離棄。


早有問題的夫妻:


有些夫妻之間早已存在問題,但以前的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或礙於不想影響孩子成長而「死忍」,所以問題並沒有爆發,但當只剩兩夫妻獨處時,磨擦自然增加,一直存在的問題亦會浮現,引致其他相關情緒問題。


患病或喪偶:


另外,若長者在子女搬離時身體患病或喪偶,也會令原本就因空巢而引致的空虛、無力感或沮喪等情緒問題變得更嚴重。


空巢有失也有得

對於因空巢而引致情緒問題的長者,心理輔導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輔導員會採用包括以下的手法去協助他們:

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簡稱EFT):
由於長者很多時未必能感受或表達到自己的情緒,輔導員會通過專業的輔導,引導他們去發現自己究竟哪裡不適,感受那些感覺究竟是甚麼,從而慢慢引導他們去了解心底的情緒,明白究竟問題是源自空巢期,抑或是其他情感的缺失。

正向心理輔導(Positive Psychology):
讓長者從正面思維去面對子女離巢,讓他們知道空巢期看似有失,但其實也有得,只不過之前只看到失的一面,因而產生焦慮等情緒。例如其實子女離家後,自己不用那麼忙碌,家裡財政也寬裕了,積蓄有所增加等。輔導員會引導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鼓勵藉這個機會去做以前沒時間做的事情。

朋輩支援輔導

有些長者可能不習慣一對一去表達,輔導員會鼓勵他們參加朋輩支援輔導,讓他們通過小組去把內心的感覺表達出來,抒發一下,而且通過與處境相近的人的分享,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原來不是唯一有此情況的,甚至可以互相支援。


人生必經階段  欣然迎接空巢

子女成長離家,成為一個獨立個體,是生命周期必經階段,父母其實應該覺得高興,因為含辛茹苦半輩子,子女終於成長。當然,生活及人生階段的轉變,失落或不安在所難免,Margaret建議父母在未踏入空巢期前,先作心理準備,那便會更易適應空巢期。


「當子女跟你商討要搬離時,父母應採用比較開放的態度去接納,讓子女知道這裡永遠都是他們的家(permanent base)。事實上,空巢期對父母是考驗,但對子女也是人生一個重大改變,尤其是親子關係良好的話,對子女來說,就是離開一個安全的地方,出外探索新的人生及建立新家庭。若父母跟子女說家的大門永遠為他們打開,有助彼此建立一個健康的關係及界線。」


接受情緒變化  認識自己需要

當進入空巢期時,父母亦應接納自己有這些空虛、擔心的情緒,實屬正常。「有時候人就是不願接納及抗拒自己的負面情緒,反而會加劇情緒問題。不妨讓自己接受會出現這些情緒,容許有一個所謂哀悼期(grieving period),偶然因掛念子女而哭,並且在適當時接受他人的支援,例如讓親戚多來探望及陪伴,別覺得接受幫助是丟臉的事。」


此外,Margaret亦建議長者要認識自己的需要,探索自己生活的方向,並可藉此考慮是否要開展人生下半場。至於為人子女者,亦應多體恤及明白父母會出現不捨的情緒,不妨經常打電話問瑣事,教父母用what’s app或facebook,藉此可以保持親子的互動。


空巢期只是人生一個階段,若父母與子女能保持聯繫及關心,應該無損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在Margaret接觸的個案中,其實有不少都是父母自己意識到問題而求助,反而較少是出於子女的鼓勵,一方面反映子女對父母的關懷確實不足,但另一方面也緣於親子關係本來就疏離及冷淡,子女甚至急於離巢,加劇父母被離棄的感覺。
畢竟,感情是經過長時間去建立的,父母應注意與孩子間的感情營造,不要只顧工作賺錢養家,即使如何忙碌,也應爭取與孩子感情交流及互動的機會,建立健康的親子關係,以後孩子成長離家,亦無礙彼此的關心及愛護。

 

子女忙工作同住如空巢

「空巢」雖指子女搬離的家庭,但現今香港有不少成年子女因工作及生活忙碌,雖仍與父母同住,但很少在家,跟父母交流的機會也很少,父母大部分時間其實也一樣處於「空巢」狀態。


獨居空盪盪不敢入夜洗澡

空巢期有機會引發長者不同的情緒問題,有些人會出現抑鬱徵狀,影響其集中力或失去動力,例如不願做家務。有些則會產生焦慮徵狀,特別是獨居長者,會擔心自己生病或發生意外時失救。Margaret遇過一獨居長者的個案,她每天入夜就很害怕,感到焦慮、心臟亂跳,所以她一定在入黑前便洗澡,而且還把大門打開,怕一旦在浴缸滑倒便可以呼救。

 

早年創傷埋下驚恐突襲

有些長者在年輕時曾經遭遇創傷,但當時沒有妥善處理,後來成為父母,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在這個角色上,沒空暇去顧及自己的情感,那些創傷的情緒便像被放在抽屜中一樣收藏起來。但到了空巢期時,由於有很多空閒時間,很容易便會因某些事件而「把抽屜打開」,把當中的情感釋放出來,甚至引致驚恐突襲(panic attack),感到心跳加速、怯懦、無法呼吸等。但他們本身並不知道原因,只有當他們接受輔導,傾談下才發現這些一直深埋?的創傷。

 

父母慢慢適應便會沒事?

雖然失落感等情緒可能只是過渡性,但如果父母本身欠缺社交生活及情感支援,特別是獨居長者,不及早介入的話有可能會加劇情緒問題,令他們的抑鬱等徵狀惡化。

038-03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