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口頭禪與生命蛻變

人受環境影響,但改變環境又談何容易?求人不如求己,要改變,不妨由自己做起。思想影響行為,行為影響說話,說話影響我們成為怎樣的人。例如平日不自覺便說了出來的口頭禪,原來在無形中已對我們造成影響。

口頭禪一詞來源於佛教禪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裝作有思想,自以為懂得禪的道理,因此被列在禪之歧途中的一種。宋朝王楙《臨終詩》有云:「平生不學口頭禪,腳踏實地性虛天。臨旭不用求纏裹,趁?帆風便上船。」時至今日,口頭禪一詞意指個人有意或無意的習慣用語,漸漸形成對自己內心的反射,表達其內心狀態。

數年前,某國內傳媒就中國人最愛說的口頭禪進行調查,涉及國內十幾個大城市。調查結果發現,「十大口頭禪」,按排名分別是:「隨便」(10.5%)、「神經病」或「有病啊」(8.1%)、「不知道」(7.2%)、髒話一類(6.7%)、「鬱悶」(6.5%)、「我暈」(5.6%)、「無聊」(5.5%)、「不是吧?」或「真的假的?」(4.8%)、「挺好的」(4.6%)、「沒意思」(4.6%)。中港兩地,語言雖有差異,但口頭禪的內容似乎亦有不少相似,有許多口頭禪說了出來,其實很容易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在香港常常都聽到有這幾句說話:「咁多人死,唔見你死!」、「你無病吧?」、「黐線」、「戇居」,現在新一代就愛說:「好崩潰」、「好災難」、「廢」或「喪」等等,非常負面,不單反映自己的情緒狀態不佳,更影響別人的情緒。

有位女孩子叫小娟,不知是甚麼原因,在工作上總是不能結交同年紀的朋友。工作上的前輩總覺得她頗寂寞,有種被人拒於圈外的感覺,為免長此下去影響工作團隊的氣氛,於是找了小娟好好傾談。小娟初時也不明所以,後來那位前輩想了一會,最後說:「我發現有你一句說話,常常掛在口邊,使其他人不快,導致不願與你交往。」前輩分析,「每當你見到我稱讚其他同年紀的同事時,就會衝口而出說一句:『好巴閉咩。』或許因為這句說話,令你與他們的關係造成隔膜。」小娟回家後,想?前輩的話,眼淚禁不住流出來。原來她那句「好巴閉咩」口頭禪,話出有因。那需由小娟的童年說起,當時小娟和家人住在鄉村,與祖父母家相隔甚近。小娟母親經常帶她到祖母家,祖母十分疼愛這個孫女,在其他親戚朋友時常稱讚小娟,又送她糖果吃。直到小學三年級時,小娟母親與祖母鬧翻了,自此祖母對待小娟一家如默路人一般。小娟有幾次到訪祖母家,祖母都視而不見,分派糖果給其他小孩子,卻不分給她。小絹當時說了一句:「好巴閉咩,我才不稀罕。」自此,小娟將這份渴望重重地壓抑起來,妒忌心轉變成怨恨,經常以一句「好巴閉咩」,隱藏自己憤怒的情緒。在求學時期,小娟學業成績甚好,常得老師稱讚,但是,在朋輩眼中,她卻是一個高傲的女孩子,經常掛句「好巴閉咩」的口頭禪,總是瞧不起身邊的同學,班中除了老師外,其他人都不放在眼內。小娟一直都放不下這股回憶,憤怒的情感已經進入骨子裡,自己也覺察不到。

前輩的一席話,令小娟茅塞頓開,自此小娟聽從前輩的訓勉,當遇到憤怒時,深深呼吸,照顧自己憤怒的情緒,嘗試接納這段過去。小娟初時也只是咬住咀唇,忍住不講那句口頭禪。得到前輩不斷支持,她慢慢開始察覺自己,不逃避、不批判,只是嘗試照顧內心受了嚴重傷害的小孩,真真正正接納自己的憤怒。最後,小娟終於願意敞開自己心窗,與其他同年紀的人交朋友了。

口頭禪有正面的、有負面的、也有中性的。負面的口頭禪對於個人來說,或許能達到一種心理宣洩的作用,一句「白痴」、「?氣」、「你唔去死!」或「好悶」,當下可能抒發一時情緒,但這些口頭禪,日積月累,久而久之,會帶有很強的心理暗示作用,影響身邊其他人的情緒。人一旦有了這個習慣,就像上癮一樣,往往脫口而出,不能自制,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也不自知。由今天起,試試察覺自己的口頭禪,當「感恩」、「好幸福呀」、「正」、「掂」、「勁」等等常掛在口邊之日,也許便是生命蛻變之時。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