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臟病發徵狀可能是驚恐症?

訪問  心臟科專科醫生  程偉傑醫生

在茶餐廳負責收銀的陳女士(假名)工作緊張,經常失眠,最近還感到氣促、心跳加速,甚至覺得胸口疼痛,因擔心自己患上心臟病,急忙到心臟科專科醫生處求診。陳女士才40多歲,雖然膽固醇略為偏高,但血糖和血壓正常,既不過胖亦未屆收經的年齡,更沒有吸煙等不良嗜好,表面上心臟病的風險不高,不過醫生不敢怠惰,立即替她進行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檢查,並無發現心臟問題,但見她仍是不放心,於是又替她進行了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檢查,結果顯示一切正常。


醫生告訴陳女士可能是患上焦慮症,因為工作緊張加上睡眠欠佳,令症狀加劇,於是給她處方了鬆弛神經的藥物,又教她一些放鬆的技巧,結果一星期後,她的症狀果然消失,至此她終於相信,自己是患上焦慮症而非心臟病。

陳女士出現跟心臟病發時相似的症狀,但其實那是「恐慌突襲」(panic attack),是驚恐症中一種突發性的焦慮恐懼狀態,患者會在毫無先兆下,突然感到強烈的身體不適,例如胸口不適、有壓迫感、無法呼吸、頭暈、流冷汗及噁心等情況,這些症狀跟心臟病發很相似,據心臟科專科醫生程偉傑醫生表示,只靠表面徵狀確實很難分辨。


「如果是心臟病發的話,疼痛會一直持續,要到醫院注射止痛藥才可止痛;但恐慌突襲的話,通常過一段時間徵狀便會消失。」程醫生解釋道,「不過在緊急情況下,若單憑講述徵狀,一時間難以分辨清楚,患者最好先去醫院或附近的醫務所診治。」

徹底檢查排除心臟病

由於恐慌突襲的徵狀跟心臟病發很相似,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是患上心臟病,因此很多時會像上文提到的陳女士一樣,先到心臟科專科醫生處求診。「醫生在詢問患者的病歷時,其實很多時從蛛絲馬跡上可推斷到他患心臟病的機會率,心臟病患者通常年紀較大,一般為50歲以上,而且大多伴有其他問題,例如肥胖,糖尿、血壓及膽固醇高,若加上有吸煙習慣,或有家族遺傳等因素,患心臟病的機會便相對較大;假如患者只有20多歲,年輕而又沒以上健康問題,心臟病發的機會便相對較小。不過,近年心臟病逐漸年輕化,30歲也會出現病患,因此必須通過客觀的檢驗,才能真正判斷患者究竟是患了心臟病,還是其他情緒病。」程醫生說道。


程醫生指出檢驗包括心電圖檢查,以了解心跳速度及是否有異常情況,例如有沒有不規則地跳動,並可查看是否有急性心肌梗塞;另一樣檢查是血液檢驗,以測量心臟肌肉釋放出來的酵素水平,如果是心臟病發,酵素水平會偏高,但若屬恐慌突襲便不會。其他檢查還包括運動心電圖檢查及心臟血管電腦掃描檢查等,都有助確定或排除心臟病可能性。


問題在於情緒

據程偉傑醫生表示,因懷疑心臟病而到他醫務所求診的病人中,大約有百分之十的人其實是患上焦慮症,比例可說頗高。


「這類患者以女性較多,相對較年輕,在職人士亦比退休的多。我曾經見過年紀最小的只有8歲,只要一到考試便會出現反胃、想吐、胸口疼痛等情況,父母因擔心他是否有隱性心臟病而來求醫。」程醫生表示道,「不過10歲以下的患者始終屬少數,但10幾歲的學生則有增多的跡象,也許因為現在讀書壓力大,可能影響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


一般情況下,若求診者經專科檢驗後並未顯示患上心臟病,醫生會嘗試向病人解釋他所患的可能是驚恐症。「有些病人未必相信,因為在恐慌突襲時,感覺真的很像心臟病發作一樣,甚至覺得自己快要死掉。」程醫生也接觸過不少這類病人,向他求診前其實已輾轉求醫。「遇上這情況,會先為患者進行徹底專科檢查,讓他安心後,再處方鎮靜藥物給他隨身攜帶,於驚恐症發作時服用;此外亦會教他一些紓緩技巧,例如當呼吸急促時,用一個紙袋套著口鼻呼吸,從而減輕徵狀。當病人發現徵狀確實有所紓緩時,便會相信自己所患的並非心臟病,而是驚恐症。」程醫生強調,若情況需要,會給患者轉介至精神科醫生處作進一步專科治療。

 


一個有驚恐症的病人亦有可能患上心臟病,當出現類似恐慌突襲的症狀,其實也有可能真的是心臟病發,所以若之前沒接受過檢查,在病發時應先到醫院求診。

 

莫名其妙突然驚恐

驚恐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是指一個人突然對身體的不適感覺,產生強烈的害怕或不安,並可在很短時間內達到最嚴重的程度。這種被稱為「恐慌突襲」的狀態會重複出現,往往沒有任何明顯的誘因下突如其來地發生,對患者生活及工作造成很大困擾;可通過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去紓緩及醫治。

 


驚恐症會引致心臟病嗎?

若本身沒有心臟病的誘因,驚恐症是不會引致心臟病,但若同時患有心臟病,驚恐症便有機會引發心臟病,因為驚恐症發作會導致血壓上升,令心臟緊張至極點,如果血管本身已有問題,便有機會誘發心臟病。

 


睡眠狀況是參考指標

睡眠情況是醫生判別患者有否患上焦慮症或其他情緒病的參考指標之一,因為這類患者大多有失眠情況。

026-027.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