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優哉悠哉
遊太平山區
尋找香港百年抗疫故事

疫症,自古至今一再威脅着人類,香港在開埠之初便經歷鼠疫肆虐,困擾達30年,死亡人數超過2萬。當年鼠疫爆發重災區的上環太平山街一帶,早已不再是從前模樣,只有掩藏於大街小巷之間的古蹟建築,包括曾經是舊病理檢驗所的香港醫學博物館,仍默默地訴說着當年點滴。今次就與大家一起漫步歷史,尋找香港百年抗疫故事。

今次走的路線,其實是中西區文物徑上環線的一小段。從港鐵上環站出來,往半山爬至荷李活道,首先來到著名的文武廟。這座落成於1847年至1862年之間的廟宇,成為香港開埠早期歷史的一部分,鼎盛的香火一直綿延至21世紀的今天,即使在平日,仍善信不斷。


惡劣環境助長鼠疫
香港開埠早期,雖由英國人管治,但他們基本上不怎麼參與地區管治,當時文武廟除供善信祈福許願外,亦保留了傳統坊里事務及仲裁功能。英國人對於大量貧苦勞工聚居的太平山街一帶,也採取了類似的管治態度,雖然認為環境衛生極為惡劣,但並未推行太多改善措施。


提起太平山區,若非本區人可能不太認識,但它其實是香港最早有華人聚居的地方之一,即今日中西區皇后大道以南,堅道、般咸道一帶,因位於太平山山腳得名,比上環社區更早存在。


當年中式唐樓依山而建,空間狹隘而擠迫,衛生條件惡劣,居民在屋內養豬也是平常事,當然就不用奢望有廁所這類設施了。當始發於雲南的鼠疫,隨着往來中港兩地的人傳來香港時,便迅速在太平山區一帶蔓延。

舊病理檢驗所改建博物館
沿着文武廟旁的樓梯街一路往上爬,經過有百年歷史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在小巷之間會看到一座三
層高的紅磚建築,正是香港醫學博物館。這座愛德華式建築前身是臨床化驗所,是專為當年鼠疫及其他傳染病而建的細菌學檢驗所,於1906年啟用,其後改名為舊病理檢驗所,一直至1970年代才完成其化驗所的使命,並於1996年改建為香港醫學博物館。在充滿英國風的裝潢之中,除展出與當年太平山鼠疫爆發及香港公共醫療衛生發展有關的物品外,也闢了一隅展示2003年沙士一疫的人和事,讓參觀者更了解香港百年抗疫故事。

貧民區改建卜公花園
單是1894年,鼠疫已造成超過2,500人死亡,數以萬計的人避居內地。由於當時華人對政府防疫措施不了解,亦不肯把病死的屍體交給衛生部門處理,令疫情更難受控,政府最終決定以緊急條例強制把太平山區的居民遷出,夷平房屋, 另重建了一個以街市街、普仁街、差館(上)街及磅巷為界的新社區。太平山區原址則改建成公園,以當時的港督卜公命名,今天已成了居民乘涼休憩、跑步運動的地方,只有入口的紀念牌為這段歷史往事留下點點印記。

沿着太平山街往西,會經過百姓廟,亦即是廣福義祠。它原是供奉早期來港謀生、最終客死異鄉而無人拜祭的孤魂,不少重病的華人也會被送到這裏等死。在1872年,在華人籌款及政府支持下,於旁邊創辦了東華醫院,成為香港第一所華人醫院。瘟疫爆發時東華醫院接收了不少病人,並引入西醫治療,在抗疫上也記一功。


同場加映:
舊警察宿舍 化身創意天地

太平山街一帶有不少咖啡店,走累了可找間特色小店坐下呷杯咖啡,又或多走幾分鐘,到附近的PMQ元創方逛一逛。PMQ元創方裏面有很多創意特色小店,加上有別於一般商場的建築設計,吸引了不少喜歡文藝風的朋友前來影相打卡,而且在平台及4樓設有很大的優閒空間,作為中西區史蹟遊的中途歇息站也不錯。


PMQ元創方與中上環一帶的歷史建築同樣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它前身是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屬於三級歷史建築,是保育中環計劃的一部分,裏面保留了不少歷史遺跡,包括中央書院入口石柱及石級等,有興趣的話不妨前往一看。

太平山醫學史蹟徑
太平山區內還有不少與香港醫學史有關的建築或遺址,想了解更多,可下載太平山醫學史蹟徑應用程式:https://www.hkmms.org.hk/zh/explore-now/tps-mobile-app/,又或瀏覽網址:https://www.hkmms.org.hk/TPS/index.html

50-51.jpg
52-53.jpg
52-53.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