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話您知
細談兒童心理輔導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輔導員 美國註冊催眠治療師 周霜妤小姐
年紀小至3、4歲的幼童也會有情緒問題,家長如發現孩子連續兩星期行為異常,例如突然沒有胃口、失眠、常咬手指、或尿床多了,這些都是信號,顯示孩子內心恐懼、緊張或有問題未能解決,家長便應考慮讓孩子接受心理輔導。為免孩子抗拒輔導,家長可婉轉說是帶他去找教練或哥哥姐姐幫他解決問題。曾有一個4歲小孩,突然不肯說話,又懼怕去任何地方,母親發現他這樣子持續了一個月,便去尋求心理輔導,找出他恐懼的原因。
由建立信任開始
家長帶孩子去接受心理輔導,輔導員在第一節先與家長面談,了解孩子的情況,然後讓孩子在家長陪同下見面,並觀察他。第二節輔導員開始與小朋友單獨相處,讓他輕鬆一點,可透露多些。輔導成人與輔導兒童分別不太大。成人有苦衷,可能隱瞞更深,但小朋友不懂隱瞞,只是不想說出來,輔導員要獲得孩子信任,也要讓家長知道會把孩子的情況如實相告,若有些事孩子不想家長知道,輔導員告訴家長後會要求家長保密,否則失信於小朋友,他就不願再接受輔導。
兒童輔導跟成人輔導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成人能夠慢慢道出內容,對輔導員說出心事,但兒童有機會因為陌生或者害怕,而不知道如何表達。這時候輔導員可用繪畫、遊戲、或以玩具建立一些情景,讓小朋友容易表達出來。3、4歲小孩都可接受輔導,因他們已能表達自己。
寓問診於玩樂
有些小孩有很多話說,有些會表達不清楚,那就要他透過繪畫表達。從他的用色、佈局、繪畫的東西,約略可知他懼怕的是甚麼。有一個小朋友繪畫他害怕的東西時,竟描繪媽媽是巨人,還會噴火,原來他的媽媽曾打他。小孩很難在畫中掩飾自己,引導他把內心不舒服的情景繪畫出來,他的問題自會浮現。
對一些年紀很小的孩子,可用圖咭引導他,圖咭的主題可以是學校、裸體人像(代表性問題)、書本(代表功課),看他喜歡或不喜歡,能否答出圖咭是甚麼,從中了解他的問題。曾有一女孩看見裸體圖咭而默然不語,輔導員從而猜到她有性方面的困擾。
發現問題後,會建立場景,例如課室;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孩子知道自己可拒絕某些事。輔導時讓小孩盡情發洩,然後進行靜心活動,平靜情緒。有些情況可讓父母與孩子一起參與輔導,讓父母知道孩子不喜歡甚麼。如有些情況不適合父母在場,便在輔導後把問題轉告他們,讓他們在家以一些做法配合。例如一個7、8歲女孩還與弟弟一起洗澡,她心裏抗拒,忽然患了緘默症,不願說話。輔導員發現問題後便建議她的父母在家訂立一些規矩,大家遵守,如女孩洗澡時,弟弟不能進入浴室。
家長在輔導過程中的角色很重要,因為很多時是家庭有問題而令孩子出現心理問題,例如有一個小學生因父母離婚,感到內疚而不斷咬手指。輔導員須引導或說服父母接受問題所在,並設法解決。父母要改變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要直接追問孩子問題,而是用較輕鬆的方式引導他說出問題,然後一同商量解決方法,讓他知道解決的方法不只一個。
療程因個案而異
輔導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若孩子願意接受新事物,經輔導後願嘗試去做,則一個療程8節已可完成輔導。若他較難接受新事物、抗拒性大或較慢熱,輔導時間便需長些。有時父母的因素也有影響,所以每次輔導員也需和父母見面,大家交換信息,看看孩子有沒有改善,在該節輔導做了甚麼,父母該如何在家配合。
家長或想知道輔導的內容,若是孩子堅持不想讓父母知道,輔導員須保密,但若是危害生命或關乎性方面的問題,一定會告知父母,與父母商討解決方法。
輔導小學生與中學生分別很大。小學生的問題一般不大,通過輔導問題已可解決。中學生的問題範圍廣闊,涉及人生多方面,如學業、感情等,而且他們懂得迴避問題,不願坦白。他們一般覺得心理輔導不是光彩的事,不想同伴知道他們有情緒問題,父母也可能因面子而抗拒子女接受心理輔導。輔導員要幫助他們改觀,推廣精神健康,他們的角色猶如維他命,給他們注入力量和元素。
至於怎樣才算輔導成功 ?
首先在第一節輔導定下目標,如小孩經輔導後有改善,
而家長也看到孩子有所改善,那便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