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吃得開心

番茄 新世代開心果

番茄鮮紅的外觀奪目,醒神食味誘人,廣泛用於冷熱菜式及三文治,調成醬汁拌入薄餅、意粉,起點睛之效,更可榨汁品味,在吃喝層面帶來無盡樂趣。從生理及心理層面探究,它也是快樂泉源,其解憂效果經得起科研驗證,何況番茄實為植物的果,絕對可冠以「新世代開心果」之名。

烹調食物上,番茄可謂最強綠葉,假如比拼營養,它同樣超班,富含多種營養成份,早列入有益健康的食物。所說的「益」,包括緩和愁緒,當中涉及番茄的內在特質,其一是展現其「紅」姿的番茄紅素(lycopene),另一是富含色氨酸(tryptophan)。
 

研究:多吃解煩憂
中國天津醫科大學牛凱軍教授曾帶領中、日研究人員,以一千名年逾70歲長者為對象,探討進食不同種類蔬菜與抑鬱徵狀的關係,包括番茄及番茄製品。結果於2012年12月《情感症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發表,指出每周進食2至6次番茄的,相較吃不足一次的,患抑鬱症的機會率少46%,每天都吃番茄的,更少52%,至於其內在原理仍待細探。紅蘿蔔、南瓜等蔬菜亦納入這次研究,但未發現像番茄般帶來快樂效益;因此估計番茄蘊含的番茄紅素,是其解鬱作用的原因之一。

番茄含有兩種「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番茄紅素及β胡蘿蔔素,均為抗氧化物,有助擊退游離基,減少身體組織受損害,當中腦組織特別易受游離基破壞。攝取充足的番茄紅素,有助緩減腦部受游離基所損而出現炎症,維護腦部功能。而β胡蘿蔔素則有助預防心臟病,維持心臟的正常功能,包括讓足夠的血流量進入腦部,防範出現認知障礙症等。人的情緒起落,與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運作息息相關,腦功能正常,是好心情的基石。

 

催生快樂荷爾蒙

血清素向被美譽為「快樂的荷爾蒙」,屬中樞神經系統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幫助腦部傳遞快樂信息,讓人產生愉快感覺。當血清素分泌不足,可致情緒低落、失眠等。番茄是少數含豐富血清素的植物,但自然界是奧妙的,我們不能把「血清素催生快樂」的效應直接吃進肚。具調節情緒作用的血清素,須於大腦合成,但不要失望,番茄依然能夠幫上一把,因為它所含的色氨酸,能促進血清素合成。
 

色氨酸是人體必須卻又不能自行製造的一種氨基酸,須通過食物攝取。香蕉素來被歸入色氨酸含量理想的食物,番茄亦不遑多讓,兼且由鮮品到不同形式的番茄製品都能提供:每100克新鮮未熟透的番茄,約含色氨酸0.009克,成熟的則含0.037克,經日照曬乾的番茄含0.104克,剁碎的罐頭番茄有0.012克。

細細顆,更有營
番茄天天在街市菜攤奪目登場,實質它是植物的果實,有多個品種,形態各異,以紅色為主。根據研究,番茄的營養素集中於皮層,小巧的葡萄番茄、車厘茄,以同一重量計算,果皮較大番茄多,且爽脆易入口,是不錯的選擇。外皮顏色較深或紫色的番茄,含較多花青素。不少論點指花青素具抗氧化功能,有益健康,但眾多研究均未確認這方面的作用。

烹調後吃更開心
維他命B雜也被稱為「快樂的催化劑」,有助把色氨酸轉化為血清素。替番茄量度這組營養素的含量,同樣表現出色,其維他命B3、維他命B6,以及又稱維他命B9的葉酸,含量均屬「非常理想」的水平。
 

番茄生或熟吃皆宜,進食款式繁多,鮮品之外,既可榨汁飲用,又可曬乾應用,以至製成茄醬、茄膏等;番茄經過這些炮製程序或烹煮後,番茄紅素進一步濃縮,結構亦會轉變,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同時選用番茄、橄欖油一起做菜,不獨添加地中海飲食風味,更不經意的帶來健康裨益。因為番茄的類胡蘿蔔素能融入油脂, 更易進入血液,被人體吸收。

番茄,毒不毒?
番茄又稱西紅柿,兩個名稱均突顯其外來物種的背景。番茄原產於南美洲西部,今天已是普及的食物,早年給引進歐洲時,因被誤為含毒性,只作為觀賞植物,後進入北美洲,也有同樣的誤解。八十年代中便出現「番茄效應」(The Tomato Effect)的比喻,指透過適當安排飲食營養,有助緩解病症,雖經科研驗證,卻仍被醫療界視作「補充」方法,屬於次選,好比當年番茄近在眼前,縱然具備眾多優點,卻以為是毒果,不敢觸碰。

 

不過,番茄的葉,以及未完全成熟的青番茄,含番茄鹼(tomatine),具有毒性,進食後或引致不適。隨着番茄成熟透,番茄鹼便會消失。

56-57_edited.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