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別傳統的藝術治療

在傳統醫療系統中,治療情緒病的主流方法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其他如中醫藥、運動、食療等,一般被視作輔助形式,各施各法,務求令患者身心舒適。而近年興起的藝術治療,則被正統學術和醫療機構採納,展現出漸漸融入精神治理計劃的趨勢。

有關藝術治療的發展史,有人追溯到早期心理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解夢學說,認為是第一套把心理學與視覺形象結合的理論;其後,心理分析學家容格(Carl Jung)提出藉著藝術創作可將壓抑的潛意識視覺化,從而提升至意識層面,可助維持個人精神和心理健康。由於兩位心理學權威對視覺形象和藝術的推崇,引發了醫療界對運用藝術方式來治療精神疾病的興趣,相繼出版相關書籍及發表研究文獻。直至20世紀中,藝術治療的概念才續漸形成。

雖然普及  卻未被確認

目前,藝術治療仍未被完全公認為正統醫療,外國有些國家雖然有正式編制,可是國際上卻沒有統一確證的定義。根據美國藝術治療協會(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所述,藝術治療泛指透過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形式,作為工具或媒介,以口語或非口語的表達藝術,去探索個人的潛能,從而協助患者達到身心平衡。


在香港,雖然藝術治療已普遍受到學術機構及各大醫院接納,但在法例上至今仍未有正式註冊制度及監管,因此藝術治療師的專業資格一直未獲得官方認可。現時在本港服務的藝術治療師大多數是在英國和美國等外地註冊,而香港大學行為教研中心則有開辦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傳授理論及訓練此方面的人才。

藝術在醫院

受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藝術在醫院》,提供傳統醫藥治療以外的另類療法。初起於1994年的社群藝術活動,其後於2003年正式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希望為有需要的人藉藝術創作注入紓緩能量,把藝術融入醫院,令病者在心靈上得到安慰鼓勵,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接受治療;以藝術締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紓緩醫院的緊張及不安氣氛;而病者藉參與藝術創作以表達內心世界,讓創作的快樂感染他們,安撫和鼓勵他們,從而獲得心靈治療,並發掘他們的創作潛能。

 

香港曾經支持《藝術在醫院》的醫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明愛醫院
青山醫院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
沙田慈氏護養院
葛量洪醫院
靈實醫院
葵涌醫院
九龍醫院
麥理浩復康院
北區醫院
東區尤德夫人拿打素醫院
博愛醫院
威爾斯親王醫院
瑪嘉烈醫院
伊利沙伯醫院 
瑪麗醫院
律敦治醫院
小欖醫院
長洲醫院
大埔醫院
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
兒童醫院
贊育醫院
屯門醫院
東華醫院
基督教聯合醫院
黃竹坑醫院

 

資料來源:藝術在醫院官方網站http://www.aih.org.hk/

001-for-web-038-03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