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大澳水鄉新舊交錯的小鎮情懷

也許,沒有一種氣味,比蝦膏更能代表大澳,在穿梭於小巷棚屋間的遊人的記憶中,留下濃郁的回憶。蝦膏向外界掀起這裡傳統文化的一角,與棚屋一起構成大澳獨特的生活面貌。儘管城市化已無可避免地走進這個曾經偏隅的小鎮,但那股殘存的漁村氣息,仍吸引營營役役於高樓大廈之間的都市人,在難得的閒暇時,到大澳感受一下這個被喻為「香港威尼斯」的風情。


大澳,有各種魅力,不過對一眾「煮角」或吃貨來說,首先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甚至因此留連忘返的,莫過於掛滿大街上的海味乾貨和小吃,即使不買貴價花膠魚肚,魚乾蝦醬也少不免總會帶上一點,彷彿這才是來過大澳的最佳證明。

海邊飄盪的濃香

好吧,這也是一種體驗,隨著你深入大澳的村子裡,不難看到家家戶戶把一簸箕簸箕的蝦乾魚乾放在太陽底下曬,偶然還會見到一磚磚的蝦膏,迎着微鹹的海風等待曬乾收成。大澳可能是香港少有傳統大曬蝦膏場的地方之一,由於年輕人不願入行,這種傳統產業說不定有一天會絕跡香港。


既然蝦膏蝦醬是這裡的特色之一,不少食肆自然以此特產入饌,除了傳統食法外,像位於大澳文物酒店內的餐廳,就提供蝦醬豬扒包及蝦醬雞翼等新派菜式,為味覺帶來全新體驗。

棚屋造就獨特風貌

大澳居民的傳承,在吃以外,更顯於外的是一排排建於泥灘上的棚屋,目前仍是他們主要的居所。棚屋居民大多是古代越族的後人,亦即俗稱的水上人,是最早在香港定居的族群。他們認為在陸地上居住缺乏安全感,於是在岸邊建造棚屋居住,棚屋的設計仿照漁船,棚頭是日常作息的地方,棚尾則用來曬鹹魚。棚屋毗鄰相接,一直沿河道兩旁伸延出去,站在橋頭上眺望,確實有點兒威尼斯的感覺。


大澳棚屋曾於2000年經歷火劫,再加上政府多次有意遷拆,棚屋幾乎便消失於歷史之中,不過隨著近年保育意識漸強,加上居民的爭取,大澳總算把原來的面貌保存下來。一些民間團體更自發成立文化博物館,希望為逐漸流失的傳統生活留下點滴回憶。

品嘗大澳新舊的味道

大澳其實不算很大,半天就可以遊完主要景點。不過旅遊有時未必一定要參觀很多景點,來個寫意之行,隨走隨賞,累了就找一間傳統餐室或新式咖啡店歇一歇,細細品嘗大澳新舊交疊的味道,平日積壓的壓力,就在那一口紅豆冰或即磨咖啡中,慢慢消弭。


最後要提一下,每逢節假日,大澳少不免人頭湧湧,很多本地旅行團都選擇這裡作為大嶼山之旅的其中一站。如果周六不用上班,最好選擇早上前往,比較來得輕鬆。

交通:

以前去東涌,只能在中環坐船到梅窩,再轉坐大嶼山巴士,現在只需坐港鐵去到東涌站,在B出口附近的巴士總站(東涌纜車站旁)坐11號巴士便可直達,車程大約50分鐘。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