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黃綺雯

共享生命力

心晴照明天

訪問  心晴行動慈善基金主席  黃綺雯博士

2015年中,心晴行動慈善基金新任主席黃綺雯博士,於「心晴行動義工嘉許禮」台上致詞,「心晴行動由2004年成立至今,致力推廣情緒健康教育,今天的成績得來不易,當中很靠義工的幫忙。義工包括各類工作和人物,除了專業人士、醫護人員,還有我們一班執行委員。」


黃綺雯博士是心晴行動的創會義工,大家都稱她Alice,從開始便任職副主席,一直協助執行會務及對外推動情緒健康,十幾年來未曾言倦。

「還記得在2003年那一天,巨星張國榮一躍而去。當時我除了震驚,還有疑惑,怎麼好端端一個人,會發生這樣的悲劇?」黃綺雯博士憶述,「當時,我並未認識有種病叫抑鬱症。基於工作關係,我要做關於抑鬱症的資料,那時候,剛好大姐明林建明公開她患上嚴重抑鬱症的經歷,就是這樣一次訪問,大姐明說她感恩自己能從死亡病魔中走出來,她想回饋社會,正籌辦心晴行動慈善基金,問我可願意幫忙當義工?我毫不猶豫,即時一口應承了。」

從「是甚麼」到「做甚麼」

心晴行動在2004年成立之時,香港社會對於情緒病的認識不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抑鬱症」是疾病。「我們的第一期工作,就是要告訴大家有種病叫情緒病,最常見的是抑鬱症和焦慮症。」Alice運用她的市場推廣經驗,與創辦人林建明小姐及一班執行委員,經過10年努力,抑鬱症和情緒病在港人的腦海中已不感到陌生了,公眾多多少少也知道這是疾病,患了病,便要求醫。


第一期工作成績有目共睹,大姐明功成身退,退下前線,認為應該由第二梯隊接捧了。「2014年,大姐明問我可否接替她做主席。這次,我很認真考慮了一段時間。」Alice坦言,主席的責任極大,擔子很重。但經過再三思量,結果答應把責任擔上了。

「反正我開始計劃退休了,也該是時候安排退休後的工作。」在她心中,退休的定義只是從受薪職場退下來,並非代表不工作,「我還想發揮工作能力,但又不想面對受薪壓力,所以最適合做義工。況且,當初投身心晴行動時的理念,至今仍未完全實踐出來。」


接任主席後,黃綺雯博士致力開展心晴行動的第二期工作。「公眾大抵已知道甚麼是情緒病,現在是時候再深化一步,告訴大家倘若遇上情緒病該怎樣做,怎樣處理才最合適,但這是漫長的工作,因為社會對情緒病仍然充滿歧視和標籤。」要去除公眾對精神疾病的歧視和標籤,談何容易!


「量力而為吧。我們做情緒病教育的,應該明白循序漸進的道理,一步步踏實地走,妄想一步登天,只會徒添壓力。」平和、平穩、平衡,是她一貫的處事態度,正符合消除歧視與標籤的基本原則。她亦以此平常心帶領心晴行動進入另一階段新里程。 


「我相信多做多得。做義工,付出了時間和精神,可獲得意想不到的幸福感。」


減壓心得

「我非常感恩,因為每晚可以安然大睡,夢境中沒有壓力,每天一覺醒來,精神回復了,又有能力抗壓。」除了睡覺,Alice還經常去旅行,「沒有必定行程,隨意隨心自由行,會看到很多美好的事物,這種減壓方式,很適合我。」

在心晴行動的個人名片上,每人都有一句自選的語句,Alice寫的是「共享生命力,心晴照明天。」表示她早有決心把自己的事業「生命力健康平台」與心晴行動共享。

058-059.jpg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