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也會鬧情緒
「腸易激綜合症」IBS
都市人生活緊張,飲食不定時,很容易令人腸胃欠佳,時常出現胃痛、肚痛、肚瀉、便秘等毛病,有些人自小如此,有些人則隨著壓力大、緊張或情緒低落時才發作;但如果這些情況持續發生,並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在醫學上便會統稱為「功能性腸胃病」,而「腸易激綜合症」(IBS)便是常見的其中一種。
真人真故事
愛如廁 忍無可忍
阿愛終於可以上班了。自從畢業後,這些年來,阿愛一直尋尋覓覓,但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呀,應該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地點,因為她無法跨區上班。阿愛並非肢體殘障,而是她必須隨時上廁所,經不起在交通途中的考驗。
從小學開始,阿愛已圍繞着廁所而生活。唸小學時,她進入風紀隊,並要求做別人厭惡的崗位「所長」去守廁所,以保證她擁有第一名衝入廁所的優勢。因為她由有便意到排便,最好能在1分鐘內開始進行,若超過5分鐘,那便腹痛如絞;如果超過10分鐘,那便災難臨頭,要換褲子了。從小至今,每當上街,阿愛必事前了解途中的廁所位置,所以她只會選擇乘搭幾條認定的巴士線,因為她能掌握每個巴士站最就近廁所的分佈,連步行多少步也必須計算準確。唯一讓阿愛慶幸的是,無論甚麼類型的廁所,她都能夠使用,那怕危急「就地」,也可「解決」無疑。
阿愛長年累月受盡「直腸直肚、忍無可忍」的困苦,除了不敢外出,更不敢胡吃非為,她的人生,似乎只有肚痛、如廁、擔心、焦慮,甚至沮喪。直至大半年前,無意中發現了有種疾病叫「腸易激綜合症」,經過確診及適當治療,病情得以控制,她的生命才現出曙光。
資料來源: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情報新地》
不能如常便便
「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簡稱IBS),亦稱「大腸易激症」或「腸敏感」,是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所引起的症狀之統稱。患者所感到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的情況通常會在排便後得到一定的紓緩,而當腹痛、腹脹或腹部不適時,大便次數會隨之增加或減少,或大便會變得過硬或稀爛,若症狀頻密,每月達3次或以上,或影響日常生活,這便有可能患上腸易激綜合症。在醫學上,腸易激綜合症成因未明,但相信與跟個人生活方式有關,如飲食習慣、壓力、睡眠失調、情緒影響等。
很多醫學研究均指出,腸易激綜合症的症狀出現,很多時並非單一因素。腸道蠕動過快或過慢、痛覺神經敏感度過高、大腦處理腸臟訊息紊亂、遺傳、環境影響、心理因素等,都跟腸易激綜合症有着不同程度的關係,而箇中關係亦因人而異。
患上腸易激綜合症對日常生活可以造成很大影響。患者除了要承受經常腹痛等不適外,更會因為排便問題受到極大困擾,以致影響學業、工作和社交;患者甚至因此不敢外出或旅行,亦會特別關注自己的飲食。
根據美國腸胃科學會羅馬三診斷標準(Rome III criteria),腸易激綜合症可分為 4 種類型,患者亦可能會隨時間而改變類型。有研究顯示,有75%的患者在1年內改變類型,而3成患者亦於1年內從肚瀉型轉成便秘型或從便秘型轉成肚瀉型。
1. 肚瀉型:
大部分時間的大便都呈糊狀,甚至水狀,卻絕少有大便過硬的情況。
2. 便秘型:
大部分時間的大便過硬或太乾,卻絕少有大便稀爛的情況。
3. 混合型:
有時大便稀爛,亦有時會大便過硬。兩者可能交替出現。
4. 無法分類型:
大便大致正常,甚少出現大便過硬或稀爛的情況。
肚瀉型患者可能在1天之內需要上多次廁所,若經常排便稀爛,患者便擔心自己無法吸收食物營養而弄致身體虛弱。嚴重患者更會害怕外出,即使在外出時亦總會注重附近的廁所位置。當緊張時,例如考試前夕、第一天上班、要上台演講、趕車等,患者往往有必需馬上排便的感覺,嚴重者甚至會因未能及時如廁而失禁。
便秘型患者則隔幾天才排便1次。通常大便會較為乾硬且難以排出,令患者會經常因無法順利排便而感到困擾,所以每當難得有便意時,患者亦會希望能第一時間找到廁所。
而混合型或無法分類型患者,除了可能出現肚瀉和便秘兩者交替情況外,亦會因為排便模式或感覺經常改變而感到不受控制,產生困惑。
與情緒病關係密切
根據2006年進行的「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電話普查結果顯示,每6個香港人之中便有1人患有腸易激綜合症。在有「腸易激綜合症」症狀的受訪者中,超過15%同時患有經常焦慮症,比一般人高5.8倍,可見腸易激綜合症與經常焦慮症有芜顯著的關係。
「腸易激綜合症」常見症狀
. 腹痛、腹脹
. 肚瀉、便秘
. 感到排便不清
. 大便過硬或稀爛、或大便時有黏液排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