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朋友打電話跟你訴苦時,很多時候你是否都會因為急著幫他,而跟他提出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其實在這個時候,朋友最需要的未必是解決方案,可能更需要的是你的陪伴和關懷。其實情緒支援並非指為對方提供解決辦法,由於每個人的情緒都是獨特的,不同人對同一事情會作出不相同的反應,所以你所提供的「方法」都未必適合對方。
例如:朋友因為近期的考試而感到有壓力,所以想跟你訴苦。你可能會想向朋友建議一些有助放鬆的方法,而喜歡運動的你可能會推薦朋友去跑步。雖然你覺得跑步有助緩解壓力,但是這個方法未必適合你的朋友,因為朋友可能很討厭做運動。如果你推薦他去跑步,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你可能會問:「咁我應該點做好?」到底我要如何為朋友提供情緒支援?
你可以嘗試代入以下幾個角色:
1. 聆聽者
- 多用心聆聽,少發表意見,避免打斷求助者的說話
例如:以「嗯、哦、 明白」等短句回覆來讓求助者知道你正在留心聆聽
2. 關懷者
- 嘗試設身處地,代入求助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體現同理心
- 以適當的回應給予理解及支持,避免批判求助者
例如:「嗯...... 聽到你話因為這件事而寢食難安,都感覺到你好徬徨」
3. 問題發現者
- 我們應該鼓勵求助者積極面對和解決問題
- 但我們並非「問題解決者」,應避免直接提供解決方案
- 我們可以協助求助者釐清問題,並一同探討解決方案
有時候提供太多意見可能會令求助者更加混亂,此外,更會令求助者對你的建議變得依賴,從而失去解難能力。試想像一下如果你的朋友每當遇上困難便馬上向你求助,你覺得是不是一件好事?
從你朋友方面而言,他會變得很依賴你,每當遇到困難時只會向你求助,並不懂得自行思考並解決問題。根據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 (Abraham Harold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 (Hierarchy of Needs),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實現。而自我實現是需要自己去尋求進步,自己去尋找問題答案和解決問題,從而令身心潛能發揮到極致。由此可見,如果朋友每當遇上困難都向你求助,他亦不會有身心靈的成長和發展。而從你的角度而言,由於朋友經常性向你求助,你自己亦可能會覺得很困擾和疲倦,甚至可能會令友誼變質。
總括而言,陪伴左右,細心聆聽,並對求助者表示理解及支持才是治療求助者心靈的最佳良藥。過多的意見和建議只會徒增救助者的煩惱,倒不如靜下來,好好用心聆聽求助者的心聲,減少用腦袋作出具批判性的言論和意見。陪伴是最好的愛。
如有需要請致電本會情緒支援熱線 2301 2303 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參考資料:
McLeod, S. (2007).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Simply psychology,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