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2017
公佈日期:2017年10月26日
‧ 2017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較去年佳
‧ 表示居住環境影響其精神健康的青年受訪者比例大幅上升
‧ 經常與親友參與閒暇活動的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較好
每年10月,多個復康機構及公營機構合辦「精神健康月」活動,透過不同形式的公眾教育及推廣活動,向市民宣傳精神健康的訊息。「精神健康月」籌委會的研究工作小組由2012年起連續第6年進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了解香港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希望有助喚起更多人關注個人精神健康。
除了探討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外,每年「精神健康月」均有不同的主題。2017年的主題為「SMART心情‧好生活」,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建立正面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領略保持精神健康的秘訣。
患上抑鬱症的趨勢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報告指出,抑鬱症已成為中國第二大負擔疾病,預計在2030年將上升至世界疾病負擔(Disease Burden)的首位。
根據世衛於2016年發表的統計顯示,患上抑鬱及焦慮症的人口上升了50%,接近世界總人口的10%。
「2017精神健康月」理念
個人的生活習慣(社交、心靈、職業、知識、身體、情緒、生活環境等)和身心健康有莫大關係。
鼓勵香港市民關注健康情緒,認識抑鬱症和焦慮症。
I. 調查方法


問卷內容
涵蓋「世界衛生組織5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1998年版)」,及以下範疇的問題:
‧ 子女、工作、學業、身體狀況、家庭、人際關係、居住環境、財政狀況、個人前途及社會爭議對受訪者精神健康有多大的負面影響;
‧ 受訪者遇到困難時所採取的處理方法;
‧ 受訪者是否獲得足夠的情緒支援;
‧ 受訪者認為真實還是網絡媒體的社交支援對其精神健康較重要;
‧ 受訪者參與閒暇活動(包括:帶氧運動、接觸大自然活動、娛樂消閒活動和宗教活動)及義務工作的狀況。
II. 研究結果
A. 2017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A1.根據「世界?生組織5項身心健康指標」,研究工作小組將身心健康指標的分數調整為由最低的0分至100分滿分(下稱「精神健康指數」)(表1)。

註:
內容摘自「世界?生組織5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1998年版)」,以量度(1)生活質量或生活質素、(2)對自己生活情況的主觀看法比較?重於精神上的感受、(3)除了保持基本物質生活水平及身體健康外,生活質量也取決於人們是否能夠獲得快樂、幸福、舒暢等的主觀感受。
每人對負面情緒的表現均有所不同(例如痛症或心身症),WHO-5不是量度負面情緒,屬正向情緒指數,預測抑鬱症狀敏感度高,可作為人口抑鬱症狀的篩檢測驗。
結果顯示,2017年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為59.75分(表2)。

*經統計學顯著性檢定,組別之間的平均分呈顯著差異(p<0.05)。
學術研究指出,若精神健康指數低於52分,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水平;精神健康指數介乎52至68分之間為可接受水平;精神健康指數達72分或以上即表示精神健康狀況良好。在2017年,26.5%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40.9%的精神健康狀況處於可接受水平,而超過3成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為良好(32.6%)。

A2. 此外,是次分析按受訪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活動身分、住戶人數、住戶收入及子女數目之組別,比較其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的差異。(表2)結果顯示,相對其他組別,女性、學生及有多名子女受訪者的精神健康較好。值得指出的是,只有性別、婚姻狀況及經濟活動身分與個人的精神健康狀況在統計上呈顯著的關係。男性、離婚/分居及全職工作受訪者的精神健康顯著較差。年齡、教育程度、住戶人數、住戶收入及子女數目與個人精神健康指數則沒有顯著的關係。
A3. 是次調查也問及受訪者各個生活範疇對其精神健康有多大負面影響(圖1)。

一方面,近4分1在職受訪者認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23.5%);17.5%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分別一成多受訪者表示「社會爭議」(13.6%)、「個人前途」(12.9%)、「財政狀況」(12.0%)及身體狀況(11.7%)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另一方面,只有很少數的受訪者表示「人際關係」對他們的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7.4%)。
A4. 遇到困難時,很少受訪者選擇「不處理/逃避」(1.9%)。逾4成受訪者表示會積極處理困難(41.5%),選擇與人閒談的亦有近4成受訪者(38.0%);32.3%會向朋友求助;而22.3%則以做運動來處理困難。
A5. 大部分受訪者認為自己可以從家人(77.9%)、朋友(79.1%)、網絡社交媒體(70.6%)和同事(60.2%)得到足夠/相當足夠/完全足夠的情緒支援。


A6. 當受訪者被問及真實還是網絡媒體的社交支援對其精神健康較為重要時,9成表示真實的社交支援較重要(90.5%)。

B. 比較2016年與2017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
B1. 正如前述,是次調查為第6次「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圖2列出了自2012年起,每年調查中香港市民精神健康指數的平均分。

與2016年的調查結果比較,2017年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顯著較佳。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由2016年的56.31分顯著地上升至2017年的59.75分。一方面,精神健康狀況處於不合格的水平(低於52分)的受訪者比例由2016年的31.6%顯著地下降至2017年的26.5%。另一方面,精神健康狀況處於良好水平(精神健康指數達72分或以上)的比例由2016年的22.3%顯著地上升至2017年的32.6%。
B2. 比較2016年和2017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017年,儘管多個生活範疇對受訪者的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的比例有所下降(如財政狀況、社會爭議、學業等),但是表示居住環境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負面影響的訪者比例上升,具體數字由2016年的5.6%顯著地上升至2017年的8.6%(圖1)。
B3. 進一步分析的結果顯示(表3),居住環境對不同年齡組別受訪者的精神健康的影響有顯著的差異。
在2016年與2017年間,相對其他年齡組別的受訪者,表示居住環境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大/頗大負面影響之較年輕的成年受訪者(25-34歲和35-44歲)比例大幅上升;具體數字由2016年的7.3%(25-34歲)和8.9%(35-44歲)上升至2017年的18.8%(25-34歲)和13.3%(35-44歲)。

B4. 此外,比較兩年調查結果亦發現,一方面,認為自己從家人得到足夠/相當足夠/完全足夠的情緒支援的受訪者比例由2016年的84.0%下降至2017年的77.9%。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可以從網絡媒體得到足夠/相當足夠/完全足夠的情緒支援的受訪者比例由2016年的59.0%上升至2017年的70.6%。這些結果呈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表4)。

B5. 2016年和2017年的調查結果均顯示,當受訪者被問及真實還是網絡媒體的社交支援對其精神健康較為重要時,逾9成受訪者認為真實的社交支援對其精神健康較為重要。值得留意的是,認為網絡媒體的社交支援較重要的受訪者比例由2016年的6.4%顯著地上升至2017年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