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青幼服務
「我做我的小主人」
幼兒自控能力研究計劃(2014-2016)
研究背景
承蒙社會福利發展基金的資助,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青幼服務及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於2014-16年合作進行了「我做我的小主人」幼兒自控能力研究計劃,業界反應積極正面,報告摘要如下。
研究目標
本計劃透過兩項研究:
探討家長及老師可如何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
測試幼兒參與一個特別設計的課程後,幼兒的自控能力(TIME)有否提升,包括:
1. 控制注意力(Taking control of attention)
2. 抑壓衝動與延遲滿足(Inhibiting impulses and delaying gratification)
3. 監控自己情緒與行為(Monitoring one's own emotions and behaviors)
4. 以及評估自己與他人行為的能力(Evaluating the ac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研究對象
‧413 位幼兒及其家長和老師
‧參加者來自 1 所育嬰園及 4 所幼稚園
自控能力
指個人自發地控制本身思想、情緒或行為,以達至所定目標及身心狀態平穩的能力。不少研究顯示,幼兒的自控能力對其學業表現和人際交往,在短期及長期都有一定預測能力。
研究方法及評估
1. 向幼稚園、幼兒中心及育嬰院介紹此研究計劃及邀請學校參與。
2. 於參與學校招募參加者。
3. 參與研究之幼兒會隨機安排入實驗組或控制組。
4. 在課程開始前及結束後,參與研究之幼兒的老師填寫問卷。
5. 在課程開始前及結束後,參與研究之幼兒的家長填寫問卷。
6. 研究人員對參與研究之幼兒進行自控能力測試。
研究(一)
旨在檢視幼兒自控能力與家長教養方式的關連。
‧透過問卷調查,了解家長處理幼兒違規行為的方式、對幼兒的日常教導與互動,以及幼兒的行為表現。
研究(二)
旨在測試幼兒參與一個特別設計的課程後,幼兒的自控能力及其他相關能力有否提升。
‧參與研究之幼兒的老師在課程開始前及結束後,為每位參與研究之幼兒填寫問卷。
‧整個課程共10節,每節20分鐘,由經培訓的社工帶領,活動形式包括圖像遊戲、聆聽遊戲、體能遊戲、討論及角色扮演等。
‧參與研究的幼兒來自1所育嬰園及4所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分別被安排入實驗組及控制組。
重複測量分析結果顯示,在控制相關因素(如幼兒的班級及性別)後,相比控制組的幼兒,實驗組的幼兒在自控能力(由老師評分)、社交能力(由老師評分)、違規後的罪惡感(由家長評分),以及執行功能(經測試所知)四方面的能力都有顯著進步。
分析結果顯示,剔除性別及幼兒的年紀2項因素後,若家長採用不一致方式處理幼兒違規行為,均無助提昇幼兒以下3種能力:
X 控制注意力
X 抑壓衝動與延遲滿足
X 監控自己情緒與行為的能力
若家長教導幼兒謹慎處事,有助提昇幼兒以下4項能力:
V 控制注意力
V 抑壓衝動與延遲滿足
V 監控自己情緒與行為的能力
V 評估自己及他人的行為
如果使用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研究發現,採用以下4項方式,包括:
‧家長採用誘導法處理幼兒違規行為;
‧透過說教與獎賞教導幼兒規則;
‧教導幼兒面對逆境;
‧以及給予幼兒自主
均有助增加幼兒以下一項或多項的能力:
1. 控制注意力
2. 抑壓衝動及延遲滿足
3. 監控自己的情緒
4. 評估自己的能力
總結及建議
總括而言,以上兩項研究結果顯示,家長及老師在自控能力的早期發展中擔當重要的角色。
‧由於部分家長未能意識幼兒有監控與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因而忽視了這方面的培育,加上有些家長不能一致並統一地處理違規行為,或會帶給幼兒負面的影響。
‧建議日後就這些方面加強家長的教育,讓家長認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透過不同類型的親子遊戲,並運用適當的教養策略,以培養幼兒的自控能力。
‧另一方面,亦可加強老師有關方面的培訓,讓老師掌握不同年齡幼兒在自控能力方面的發展需要,便可更有效地設計及推行相關的教學活動,把培養幼兒自控能力的元素融入於學校課程。